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冀人版 (2017)六年級上冊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21 廢物再利用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本課按照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設計了兩個活動?;顒?“調(diào)查廢舊物品的回收和利用”目的是通過調(diào)查、分類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一些可回收資源和不可回收資源,可回收資源是可以重復利用的,不可回收資源也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活動2“巧用廢舊物品”目的是通過設計、制作等活動,指導學生了解廢舊物品重復利用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不僅減少垃圾的排放,還可以變廢為寶。應用與拓展“制作垃圾發(fā)電資料卡”目的是通過閱讀、制作等活動,引領學生了解垃圾發(fā)電不僅能讓垃圾變成可利用的資源,而且還能創(chuàng)造出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設計方案、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jié)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興趣;樹立學生樂意與他人溝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度;幫助學生樹立回收或再利用資源的意識。本課重點是了解廢舊物品的回收、利用和重復使用。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1.能列舉日常生活中一些可回收或可再利用的資源。
2.能說出一些廢舊物品回收或再利用的意義。
科學思維:
1.能從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角度提出探究性問題。
2.能通過調(diào)查、閱讀等方式來獲取信息
3.能設計、制作易拉罐桶等科技作品。
4.能用科學語言、模型、調(diào)研報告等方式呈現(xiàn)探究的過程和結(jié)果。
5.能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式得出結(jié)論。
6.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和總結(jié)性評價。
探究實踐:
1.能表現(xiàn)出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探究興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設計制作方案。
3.能與他人合作學習、溝通交流,接受他人的意見,修改、
態(tài)度責任:
能關注成舊物品回收或再利用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
【教師準備】
去頂蓋的易拉罐、長軸、輪子、帶孔塑料板、雙面膠、線繩、廢舊物品回收和利用的圖片或視頻等。
【學生準備】
課前調(diào)查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情況、《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及“應用與拓”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
1.引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垃圾《(出示玻璃瓶、塑料瓶、紙杯、紙筒、報紙、舊衣服、果皮、雞蛋皮、易拉罐、紙杯子等圖片),這些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哪些是可回收的?這些可回收的物品隨手扔掉就成了垃圾,如果回收后重復利用,不僅能再現(xiàn)它們的價值,還能成少垃圾排放。
2.提問:你知道廢舊物品是怎樣重復使用和回收利用的嗎?
(二)獲取信息
1.引導:對于廢舊物品,人們是怎樣給它分類的?回收后又是怎樣利用的?針對這些問題,讓我們通過調(diào)查來獲取信息,比一比哪個組獲取的信息多。
2.調(diào)查: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廢品收購站采訪工作人員,將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記錄下來。(建議該活動在課前完成。)
(三)整理信息
1.整理:學生在小組內(nèi)先按照廢舊物品是否可再利用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歸類,再將各類信息進行歸納概括。教師巡視指導。
2.呈現(xiàn):學生將整理的信息采用調(diào)查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5頁中。
(四)形成知識
1.討論,分析可回收的舊物品和不可回收的舊物品是怎樣變成資源的?
2.小結(jié):像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等,回收后經(jīng)過加工可以成為某些出產(chǎn)原料或者是經(jīng)過處理后還可以再利用的廢舊物品,都是可回收的資源。在自然條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葉,剩菜剩飯、花草枝葉等都是不可回收的資源。
(五)運用知識
1.出示:垃圾分類箱(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
幾種垃圾的圖片。
2.分類:將垃圾按分類箱的名稱進行分類。
3.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自己的分類結(jié)果。
第二課時
(一)明確任務
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廢舊物品都可以重復使用,也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想一想,廢舊易拉罐能做什么用呢?(出示廢舊易拉罐作品圖片)我們一起動手也來制作一個易拉罐作品吧!
(二)設計方案
1.提示:制作易拉罐作品,需要先設計制作方案,再根據(jù)方案選擇工具和材料,并動手加工制作,最后通過交流評價,進一步改進自己的作品。
2.出示設計要求:先確定作品名稱;再設計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制作方法等;最后畫出作品樣圖。比一比哪個組設計的方案結(jié)構(gòu)新穎、方法可行、使用性強。
3.設計:學生在小組內(nèi)進行設計,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5頁中。教師遇視指導。
4.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設計的方案,其他學生提出修改建議。
(三)制作模型
1.掌握方法
(1)播放易拉罐移動垃圾桶制作方法的視頻。
(2)學生敘述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3)出示易拉罐移動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①將兩根長軸分別穿過塑料板上的小孔,再將4個輪子分別固定在軸的兩端。
②將線繩從塑料板前面小孔穿過。
③用雙而膠將易拉罐固定在塑料板上。
④拉起線繩,易拉罐垃圾桶隨之移動。
2.學生制作。
(1)出示制作要求:小組同學要分工合作,制作時要注意安全。
(2)制作: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制作快的小組,可以繼續(xù)制作其他作品。
(四)展示總結(jié)
1.展示: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誰的作品造型關觀、結(jié)構(gòu)新穎,實用性強。
2.總結(jié):通過制作易拉罐作品,我們可以體會到,廢舊物品不僅可以回收再利用,還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來體現(xiàn)它們的價值。
(五)拓展延伸
1.引導:同學們。生活中不可回收的垃圾很多,我國是世界上的垃圾資源大國。如能有效地利用垃圾發(fā)電,每年將節(jié)省煤炭5000萬-6000萬噸,其資源效益極為可觀。
2.作業(yè):請同學們課下搜集垃圾發(fā)電的資料,并制成資料卡片。讓我們感受技術是怎樣讓垃圾變廢為寶的。
這是一份冀人版 (2017)六年級上冊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21 廢物再利用教案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冀人版 (2017)六年級上冊21 廢物再利用優(yōu)質(zhì)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冀人版 (2017)六年級上冊16 角馬的遷移教案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分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
資料籃
在線客服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對1服務
官方微信
關注“教習網(wǎng)”公眾號
打開微信就能找資料
賽課定制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對1定制服務
職稱咨詢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V1專業(yè)指導服務
免費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