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4.觀察、描述礦物(一)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說教材與學情,說目標與重,說教學過程,說主題體現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一、說教材與學情
《巖石和礦物》單元分2個學習專題——巖石專題和礦物專題,《觀察、描述礦物 》一課屬于礦物專題。是在學生學習了巖石專題以后,知道了“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組成的”知識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礦物專題的起始課。在本節(jié)課中要學習的幾種觀察方法,是學生開展礦物探究活動的必要技能。
《觀察、描述礦物 》一課教材安排了兩部分活動內容,
第一部分是觀察、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比較簡單,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充分的觀察經驗,對于礦物顏色的觀察和描述應該已經駕輕就熟。所以,這部分活動的重點應落在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條痕上。對學生來說,“條痕”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一個容易混的概念。它是指礦物粉末的顏色,不是指礦物的紋理。教材中是這樣說的:“把礦物放在白色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跡就是礦物的條痕?!?瓷板上留下的痕跡指的就是礦物留在瓷板上的粉末,而不是瓷板上的劃痕,這一點在教學中也需要強調。同樣,條痕的觀察方法也是新的,需要在瓷板上摩擦后,再觀察粉末的顏色。學習這種觀察礦物的新方法,需要依托學生觀察顏色的已有經驗。
第二部分是觀察礦物的軟硬。
觀察礦物的軟硬,教材介紹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幾種礦物之間的相互刻畫,比較幾種礦物之間的相對硬度。這種方法,學生在三年級比較材料硬度時已經學過,是學生的原有經驗。第二種方法,是用指甲、銅鑰匙和小刀刻畫礦物,看礦物是否留下劃痕,來判斷礦物的絕對硬度??茖W家將礦物的硬度分為10個等級,而教材安排時,考慮到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將10個等級簡化為4個,即“軟、較軟、較硬、硬”。兩種方法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相同點是都通過刻畫礦物的表面來比較判斷礦物的軟硬;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礦物間的比較,獲得的是相對的硬度,第二種方法是與硬度標準的比較,獲得的是硬度等級。從“相互刻畫”到“測試硬度等級”,使把測試的方法從學生的經驗入手,然后引導到科學方法上來。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一種方法是學習第二種方法的基礎,第二種方法是第一種方法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學習和運用第二種方法是第二部分內容的重點。
二、說目標與重、難點
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概念目標
顏色、條痕、軟硬是礦物的重要特點,也是識別礦物的重要依據。
在識別礦物時,礦物的條痕比礦物的顏色更可靠。
2.過程與方法
依托原有經驗,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條痕及軟硬的新方法。
嘗試用新的方法來判斷礦物的條痕和軟硬。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認識到掌握好的方法,可以使科學研究更加準確可靠。
在這些教學目標中,“依托原有經驗,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條痕及軟硬的新方法”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認識“在識別礦物時,礦物的條痕比礦物的顏色更可靠?!币约懊鞔_“測試硬度等級”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的研究問題
由復習“巖石的組成”,引出礦物。進而通過教師質疑:“對于礦物,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觀察和描述呢?”引起學生對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進行討論。
教師隨機概括:可以從礦物的顏色、條痕、硬度、透明度、光澤及形狀這幾方面來觀察和描述。我們將在這節(jié)課里學習幾種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教師出示鐵黑色的赤鐵礦,讓學生觀察顏色;再在瓷板上摩擦,觀察條痕顏色。教師講解什么是條痕。
在學生理解條痕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觀察3種礦物的顏色和條痕。
通過分析觀察記錄,總結出顏色和條痕的顏色有的礦物相同有的礦物不同。再比較研究礦物顏色和條痕的方法的異同,進而提出:遇到礦物顏色和條痕不同色時,哪個更可信?為什么?
(三)測試礦物的軟硬
首先復習三年級學過的比較材料硬度的方法,分小組讓學生比較“石英、長石、云母”的軟硬。
介紹“硬度等級”及測試方法,分小組讓學生測試“石英、長石、云母”的硬度。
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和優(yōu)缺點,指出確定硬度標準的重要性。
(四)總結與拓展,激起課外探究的興趣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觀察和描述礦物的顏色、條痕和硬度的方法。你知道礦物中硬度最高的是什么?最軟的又是什么?你身邊的礦物,他們的顏色、條痕和硬度又是怎樣的呢?
四、說主題體現
我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引導學生依托原有經驗,學習新的觀察方法”的主題。我認為,幫助學生依托原有經驗學習新的觀察方法,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新的觀察方法的學習要建立在學生的原有經驗基礎上。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條痕的觀察與顏色的觀察緊密結合,兩種硬度的比較方法前后聯系。新方法的學習都是在充分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讓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聯系比較,建構新的觀察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的新方法要及時進行操練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技術方法的學習決不是紙上談兵可以實現的,及時操練實踐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在本課中,每一種新方法學習后,我馬上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觀察實踐。在分組實驗中,既讓學生熟練掌握觀察礦物條痕和硬度的方法,又對新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通過及時的分組實驗,使教學重點突出并且落實。
(三)要引導學生進行新、舊方法的比較。
新技術的掌握需要學習者通過新舊經驗方法間的反復、雙向作用,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比較研究礦物顏色和條痕的方法的異同”,“比較兩種測試硬度方法的異同和優(yōu)缺點”。使學生對新、舊觀察方法的區(qū)別和聯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弄清了學習新的觀察方法的意義,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補充說明:蘇善根的說課在余姚市科學說課比賽獲第一名。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一年級下冊5.觀察魚教學設計,共1頁。
這是一份教科版 (2017)6.觀察土壤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流程圖,學生記錄單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4.觀察、描述礦物(一)教案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提出問題,討論觀察和描述的方法,觀察和描述,總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
資料籃
在線客服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對1服務
官方微信
關注“教習網”公眾號
打開微信就能找資料
賽課定制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對1定制服務
職稱咨詢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V1專業(yè)指導服務
免費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