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傳資料 賺現(xiàn)金

    1.3《庖丁解?!吠骄毩?023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

    • 55.9 KB
    • 2024-12-05 11:03
    • 79
    • 0
    • 教習網(wǎng)用戶4204231
    加入資料籃
    立即下載
    1.3《庖丁解?!吠骄毩?023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1頁
    1/28
    1.3《庖丁解牛》同步練習2023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2頁
    2/28
    1.3《庖丁解?!吠骄毩?023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3頁
    3/28
    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閱讀

    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第一單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齊桓晉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同步達標檢測題

    展開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第一單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 齊桓晉文之事 庖丁解牛)1.3 庖丁解牛同步達標檢測題,共2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閱讀,選擇題,語言表達,小閱讀-課內(nèi),選擇類,非選擇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莊子》)
    1.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官知/止而神/欲行B.視/為止,行為/遲
    C.官/知止而神欲/行D.視/為止,行/為遲
    2.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姓莊,名周,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廚師。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yè)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謚號。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后,魏國亦稱梁國。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稱。君主時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稱臣。
    3.下列對上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再寫文惠君的夸贊,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對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憑精神和牛接觸,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動作熟練,聲響美妙、自然、優(yōu)美。他能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D.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文中的“養(yǎng)生之道”是指在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guī)律,借以自我保護的方法。
    4.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5.庖丁解牛的故事談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牛
    《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瓠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B.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C.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D.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也叫《道德經(jīng)》,是莊子和他的門人及其后學所著,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作為論證的根據(jù)。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職業(yè),“丁”是名字,這種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頗為普遍,如“弈秋”“輪扁”“盜跖”等。
    C.“文惠君”為謚號?!爸u號”指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據(jù)其生平事跡、品德修養(yǎng)而給予的稱號。
    D.《桑林》,傳說中商湯時代的樂曲名;《經(jīng)首》相傳為堯時的樂曲名。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庖丁解?!氛Z言精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疤岬抖ⅲ瑸橹念?,為之躊躇滿志”描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態(tài)動作。寥寥數(shù)語,一副怡然自得、心滿意足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
    B.“庖丁解?!笔且粋€寓言故事,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生動直觀,使抽象的“道”形象化。
    C.《庖丁解?!废群笥昧巳N反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一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一為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
    D.《庖丁解?!废葘戔叶〗馀5氖炀殑幼骱兔烂钜繇懀賹懳幕菥目滟潱鲡叶ψ约鹤非蟮摹暗馈钡慕庹f,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0.庖丁解牛的故事談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這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山木(節(jié)選)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
    (選自《莊子集釋》,有刪改)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B.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C.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D.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12.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春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三才之道相合。
    B.豎子:舊稱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對人鄙賤的稱呼。
    C.道德:“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chuàng)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去發(fā)展自然、發(fā)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D.神農(nóng)、黃帝:與伏羲氏同屬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1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鳴卻被殺,莊子認為只有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運,給人的啟示就是:人生于世,兇險太多,有很多時候我們也很難判斷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險。
    C.莊子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應該是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徹底擺脫現(xiàn)實社會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
    D.人類與萬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說賢能就可能受到謀算,無能又會受到欺侮,所以說不可能“得而必”。
    14.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2)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閱讀《齊桓晉文之事》,完成下面小題。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 若:至于。
    B.兇年免于死亡 兇年:荒年。
    C.謹庠序之教 庠序:學校。
    D.申之以孝悌之義 孝悌:對父母的孝順。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至“罔民而可為也?”論證了無恒產(chǎn)導致民亂政暴的觀點,反面論證“制民之產(chǎn)”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奚暇治禮義哉?”對比論證“制民之產(chǎn)”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闭骊U述怎樣“制民之產(chǎn)”。
    D.這一段從治理百姓、鞏固統(tǒng)治進而統(tǒng)一天下的角度來論證,因此,對作為統(tǒng)治者的齊宣王來說,具有極大的說服力。
    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閱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br>“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琴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節(jié)選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
    18.下列對文化常識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求”: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古人自稱稱字,稱人稱名,這是基本的禮貌。
    B.“宗廟”: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即是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成年人。古代的男子二十歲時行冠禮,在宗廟中進行,一般由父親主持。
    D.“舞雩”:臺名。魯國求雨的壇。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設壇命女巫為舞,故稱舞雩。
    19.對選文中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曾點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他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現(xiàn)了孔子不能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苦悶。
    B.孔子對子路評志時,沒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哂之”是因為“為國以禮”而“由其言不讓”,態(tài)度不夠謙虛。
    C.冉求在孔子指名發(fā)言后才開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個國,說明他既有抱負,又沒有過高地估計自己,態(tài)度謙遜,說話很有分寸。
    D.文中寫了師生在談話時,曾皙卻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問時,孔子又耐心給予解答,說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也寫了孔子的寬容。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2)鼓瑟希,鏗爾,舍琴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閱讀《庖丁解牛》,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2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乃中《經(jīng)首》之會 中:合乎
    B.批大郤,導大窾 導:指導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眾,一般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22.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為之躊躇滿志
    B.手之所觸,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時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入有間
    23.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論理深刻透徹,層層相扣,邏輯嚴密。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具體分述解牛經(jīng)過的三個階段;最后,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必須注意就算技藝再高超在關鍵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專心致志。
    B.文章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坝|、倚、履、踦”四個字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比擬庖丁進刀“合《桑林》之舞,中《經(jīng)首》之會”,有形有聲有態(tài);解牛結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
    C.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強調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其二,在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其三,謹慎小心,收藏鋒芒。簡而言之,“依理--謹行--藏鋒”。
    D.文章闡明了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要像庖丁那樣避開矛盾,才能保養(yǎng)自身。但客觀上告訴人們,只要反復實踐,積累經(jīng)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選擇題
    24.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忖度(dù)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
    B.觳觫(shù) 便嬖(bià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
    C.庖廚(pá) 肯綮(qìn) 怵然(shù) 大郤(xì)
    D.章甫(fǔ) 褊?。╞iǎn) 中音(zhòng) 鏗爾(kēng)
    三、語言表達
    25.下面是一位記者對接受采訪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說的一段開場白,其中有4處不得體,請找出并在下面相應的位置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廣為流傳,在文壇小有名氣。我上中學的時候就讀過他的不少作品,至今還能背誦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訪,我對此表示感謝。
    (1)將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
    (2)將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
    (3)將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
    (4)將___________改為___________
    四、小閱讀-課內(nèi)
    26.文惠君說他從庖丁解牛中受到啟發(fā),得了“養(yǎng)生之道”。庖丁解牛與“養(yǎng)生之道”有何相通之處?除了養(yǎng)生外,庖丁解牛之道還能給人哪些更具普遍意義的啟示?
    五、選擇類
    27.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為之躊躇滿志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以無厚入有間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提刀而立D.進乎技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8.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中《經(jīng)首》之會/中:合乎
    B.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導:開導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眾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2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與“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B.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C.如其禮樂,以俟君子D.宗廟之事,如會同
    30.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一致的一項是( )
    A.依乎天理B.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C.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1.下列選項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鼓瑟希 刑于寡妻
    B.抑為采色 放辟邪侈
    C.砉然向然 蓋亦反其本矣
    D.是罔民也 善刀而藏之
    32.對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比及三年:等到 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視力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仁愛
    C.乃中《經(jīng)首》之會:合乎 族庖月更刀,折也:眾
    D.宗廟之事,如會同:至于 吾與點也:贊成
    3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
    ③風乎舞雩
    ④加之以師旅
    ⑤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⑥為國以禮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⑧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六、非選擇類
    34.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
    ②技蓋至此乎
    ③善刀而藏之
    35.寫出加點詞的詞類活用。
    ①以無厚入有間
    ②良庖歲更刀,割也
    ③族庖月更刀,折也
    36.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歸類。
    ①臣未之聞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牛何之?
    ⑤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⑥是誠不能也。
    ⑦構怨于諸侯。
    ⑧輿薪之不見。
    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⑩未之有也。
    37.寫出加點詞語的古今詞義。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
    古義: 今義: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義: 今義:
    38.古今異義。
    ①所見無非牛者
    古義: 今義:
    ②)依乎天理
    古義: 今義:
    ③)雖然,每至于族
    古義: 今義:
    ④視為止,行為遲
    古義: 今義:
    ⑤因其固然
    古義: 今義:
    39.分析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類型。
    ①不吾知也。
    ②則何以哉?
    ③加之以師旅。
    ④異乎三子者之撰。
    ⑤浴乎沂,風乎舞雩。
    ⑥可使有勇。
    4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詞類活用。
    ①無以,則王乎
    ②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⑥危士臣
    ⑦朝秦楚
    ⑧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⑨從而刑之
    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1.通假字
    ①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②莫春者
    42.解釋下列通假字
    ①無以,則王乎
    ②王說
    ③為長者折枝
    ④刑于寡妻
    ⑤抑為采色
    ⑥蓋亦反其本矣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是罔民也
    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43.古今異義。
    ①吾何愛一牛
    古義: 今義: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古義: 今義: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義: 今義:
    ④至于兄弟
    古義: 今義:
    ⑤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義: 今義:
    ⑥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古義: 今義:
    ⑦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古義: 今義:
    ⑧然后從而刑之
    古義: 今義:
    參考答案:
    1.D 2.D 3.B 4.(1)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的,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5.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掌握并遵循客觀規(guī)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1)“官知止而神欲行”,“官知”指視覺,“神欲”指精神活動,“止”“行”分別作“官知”“神欲”的謂語,故正確斷句為“官知/止/而神欲/行”,排除AC。
    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
    (2)依據(jù)語法結構,“視為止,行為遲”一句中,“視”和“行”是兩個分句的主語,“為止”和“為遲”是并列的謂語,所以分別在主語后斷開,排除B。
    句意: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君主時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稱臣”說法錯誤,君主時代,老百姓在君主面前也可以稱臣。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對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分析錯誤,依據(jù)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可知,應是庖丁解牛“三年之后”和“方今之時”對比,“方今之時”庖丁對牛的全身結構完全摸清了。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者 ……也”,為判斷句;“道”,自然規(guī)律;“進”,超過。
    (2)“無厚”,很薄的(刀刃);“間”,空隙;“是以”,因此;“新發(fā)于硎”,介詞結構后置;“硎”磨刀石。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探究能力。
    莊子所說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原來是說一個養(yǎng)生之道的:凡事要順應自然,不勉強硬碰,還要抱持謹慎小心的態(tài)度,收斂鋒芒,這樣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養(yǎng)精神,盡享天年?,F(xiàn)在比喻經(jīng)過反復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參考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俊?br>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挥煤鼙〉牡度胁迦胗锌障兜墓枪?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虼?,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br>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br>6.B 7.A 8.C 9.(1)我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規(guī)律,超過技術了。
    (2)用沒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間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對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 10.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掌握客觀規(guī)律,遵循客觀規(guī)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族”做“至”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選項CD;
    “止”的主語是“視”,“遲”的主語是“行”,中間不能斷開,“視為止”與“行為遲”結構一致,單獨成句,排除選項A。
    故選B。
    句子翻譯: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莊子》也叫《道德經(jīng)》”錯誤,《莊子》也叫《南華經(jīng)》。
    故選A。
    8.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三種反差鮮明的對比”“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錯誤,只有前兩種對比,沒有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
    故選C。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賦分點:(1)“好”,喜好;“道”,自然的規(guī)律;“進”,超過。
    (2)“以”,用;“厚”,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厚度;“恢恢乎”,寬綽的樣子。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探究啟示的能力。
    “依乎天理”就是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因其固然”就是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天然結構”和“本來的構造”都指的是客觀規(guī)律?!疤炖怼薄ⅰ肮倘弧?,若引申開來看,亦可理解為人們面臨的外界客觀事物。它雖然會給企望達于自由的人們帶來這種那種限制或妨礙,但睿智的人們又不是在它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只要認識它,順應它,就能夠如庖丁那樣自由灑脫。所以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觀規(guī)律,只有掌握客觀規(guī)律,遵循客觀規(guī)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翻譯: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挥煤鼙〉牡度胁迦胗锌障兜墓枪?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br>11.B 12.A 13.A 14.(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
    (2)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勞累呢?
    【分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文言斷句能力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斷句時首先要仔細閱讀文段,把握語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種標志詞及句式特點斷句。
    句子的翻譯是: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于天道卻并非真正與天道相合,因此還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動就不會有所拖累。對贊譽與詆毀都無所謂,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愿偏執(zhí)于某一方面。
    語段主要講“材與不材之間”這種人生態(tài)度,所以“材與不材之間”后面可以停頓;“也”用于句末表停頓,“故”表結果,領起下一句,所以在“也”之后要停頓,排除C、D;“若夫”為句首發(fā)語詞,在前面停頓,排除A。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 “莊子:春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錯誤,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人”。
    故選A。
    1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才能免于累”錯,原文說“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語句翻譯能力。
    翻譯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做到字字落實的同時,要重點關注得分點:
    (1)其一,其中一只;請,請問;奚,何,哪一只。
    (2)物物,役使外物,前一個“物”為動詞;于,被;胡,何,怎么。
    參考譯文: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說:“沒有什么用處?!鼻f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
    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br>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的山中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么辦呢?”
    莊子笑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于天道卻并非真正與天道相合,因此還是不能免于受累。至于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動就不會有所拖累。對贊譽與詆毀都無所謂,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愿偏執(zhí)于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和順為標準,活動于虛無的境界;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nóng)、黃帝的處世原則。至于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習俗,就不是這樣的。你想聚合,別人就使你離;你想成功,別人就要破壞;你窮困,別人就壓抑你;你尊貴,別人就非議你;你要有所作為,別人就要損害你;你賢,別人就會謀算你;你不肖,別人就欺負你: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弟子們記住了,只有天道無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br>15.D 16.C 17.(1)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
    (2)一定要使他們上面足夠奉養(yǎng)他們的父母,下面足夠養(yǎng)活他們的妻子兒女。
    【分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善事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正面闡述怎樣‘制民之產(chǎn)’”不全面,“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闡述的是教育百姓。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焉”,哪,怎么;“仁人”,仁愛的君主;“罔”,陷害。
    (2)中,“仰”,上面;“事”,奉養(yǎng);“俯”,下面;“畜”,養(yǎng)活;“妻子”,妻子兒女。
    參考譯文:
    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nóng)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18.A 19.D 20.(1)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了。
    (2)這時曾點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nèi)坏牟拍懿灰粯友剑 ?br>【分析】18.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古人自稱稱字,稱人稱名”說法錯誤。古人自稱稱名,稱人稱字。
    故選A。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與“孔子的寬容”都不準確,應為:師生關系融洽。
    故選D。
    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及,等到;足,使……富足;俟,等待。
    (2)鼓,名詞用作動詞,彈奏;希,通“稀”,稀疏;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后置句,和他們?nèi)坏牟拍懿灰粯樱蛔?,才能?br>參考譯文: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nèi))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br>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yǎng)更高的人來推行了?!?br>“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愿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br>“曾點,你怎么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nèi)坏牟拍懿灰粯印!?br>孔子說:“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jié),穿上已經(jīng)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br>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啊!”
    21.B 22.D 23.C
    【分析】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B.導:順著,循著,導入。
    故選B。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A .介詞,替,給/介詞,因為;
    B .結構助詞,的/取獨;
    C.表轉接/表修飾
    D.介詞,用。
    故選D。
    2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強調對技術的追求”分析錯誤。莊子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也就是把解牛的規(guī)律作為實踐的目標。
    故選C。
    參考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剑瑖W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guī)律),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只看見怎么樣去解)。現(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br>梁惠王說:“好?。∥衣犃蒜叶〉倪@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24.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課內(nèi)文言文字音的能力。
    A.“度”應讀“duó”、“哂”應讀“shěn”;
    B.“觫”應讀“sù”、“便”應讀“pián”、“庠”應讀“xiánɡ”;
    C.“綮”應讀“qìng”,“怵”應讀“chù。
    故選D。
    25.(1)“家父”改為“您父親或令尊”(2)“小有名氣”改為“很有影響”(3)“犬子”改為“兒子”(4)“有幸”改為“應邀”。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得體能力。
    (1)家父: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稱呼對方的父親不能說“家父”,應該說“令尊”。
    (2)小有名氣:稍微有點名聲、名望;用作自稱時通常有謙虛之意。結合此處是說被采訪者的父親。且結合前文“著名的作家,作品廣為流傳”,表達不得體,可改為“很有影響”。
    (3)犬子:謙辭,對人稱自己的兒子?!叭印敝荒苡糜诟赣H對外人稱呼自己的兒子。此處是表達不得體,可改為“愛子”,或“兒子”。
    (4)有幸:意思是有運氣、機會好。只能說別人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自己的采訪,而不能用“有幸”。
    26.牛的筋骨交錯聚結就好像紛繁蕪雜的社會。庖丁面對交錯聚結的牛的筋骨,能夠游刃有余,主要是因為他解牛時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tài)度。人要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中做到“游刃有余”,獲得養(yǎng)生之道,就要像庖丁那樣:做事順乎其理,毋強行,小心翼翼,雖躊躇滿志但不得意忘形?!扳叶〗馀!钡墓适赂嬖V我們:人類社會充滿錯綜復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免硬碰硬,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使身心免受損害。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蘊的能力。
    庖丁解牛之道還能給人以哪些更具普遍意義的啟示?這個問題,要先讀懂文本,根據(jù)文本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看出文字之外的用意來。如文本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這就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笆汲贾馀V畷r,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也不是生來就是解牛高手,他是慢慢進步,經(jīng)過生活的磨礪,經(jīng)驗的積累,一點點進步的,這就提示我們,不斷積累經(jīng)驗,就能夠逐漸掌握客觀規(guī)律?!半m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雖然庖丁已經(jīng)洞悉規(guī)律,但是遇到關鍵問題的時候依然小心翼翼,這提醒我們,即使把握了客觀規(guī)律,面對具體問題,仍舊要有謹慎的態(tài)度等等,考生言之成理即可。
    27.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替、給;介詞,由于,因為?!扳叶槲幕菥馀!钡囊馑际恰扳叶〗o梁惠王宰?!?;“為之躊躇滿志”的意思是“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
    B.兩個“以”都是介詞,憑、用?!俺家陨裼龆灰阅恳暋钡囊馑际恰拔覒{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以無厚入有間”的意思是“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縫隙的骨節(jié)”。
    C.連詞,表轉折,但是;連詞,表修飾?!岸度腥粜掳l(fā)于硎”的意思是“但刀刃的鋒利就象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提刀而立”的意思是“我提起刀站著”。
    D.介詞,相當于“于”;介詞,對?!斑M乎技矣”的意思是“這已經(jīng)超過了對于宰牛技術的追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意思是“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故選B。
    28.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導”,引導,這里指引刀進入。句意: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
    故選B。
    29.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如:或者;
    A.如:如果,假如;
    B.如:比得上;
    C.如:至于;
    D.如:或者。
    故選D。
    30.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古義: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
    B.古義:妻子兒女。今義:丈夫的配偶。
    C.饑饉,即災荒,指因為糧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嚴重缺乏的狀況。古今義相同。
    D.古義:少年,不到20歲的人。今義:兒童。
    故選C。
    31.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蓖ā跋 保∈?;“刑”通“型”,做榜樣。
    B.“采”通“彩”,彩色。
    C.“向”通“響”,響聲;“蓋”通“盍”,何不。
    D.“罔”通“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善”通“繕”,揩拭。
    故選B。
    32.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能力。
    B.“百姓皆以王為愛也”中的“愛”,應該解釋為“吝嗇”。句意:百姓都認為您吝嗇啊。
    故選B。
    33.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①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不知吾”;
    ②賓語前置句,“之”是提賓助詞;
    ③介賓短語后置句,“乎”相當于“于”,是后置標志;
    ④介賓短語后置句,后置短語是“以師旅”;
    ⑤主謂倒裝句,“宜乎”是謂語部分;
    ⑥介賓短語后置句,后置短語是“以禮”;
    ⑦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是“莫能御之”;
    ⑧省略句,每一個“為”后面省略了代詞“之”。
    故選D。
    34.①“向”通“響”,響聲。②“蓋”通“盍”,何,怎樣。③“善”通“繕”,修治。這里是拭擦的意思。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砉然向然”意思是“砉砉作響”,或“發(fā)出砉砉的響聲”。“向”為通假字,通“響”,響聲。
    ②“技蓋至此乎”意思是“你的技術怎么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吧w”為通假字,通“盍”,何,怎樣。
    ③“善刀而藏之”意思是“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吧啤蓖ā翱槨保@里是拭擦、揩拭的意思。
    35.①形容詞作名詞,厚度。②名詞作狀語,每年。③名詞作狀語,每月。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入”為動詞,在句中作謂語,連接“無厚”和“有間”,因此“厚”在此處應為形容詞作名詞。句子譯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
    ②“更”,動詞,更換;“歲”,名詞,年,處在動詞前面,作狀語,每年。句子譯為: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
    ③“更”,動詞,更換;“月”,名詞,處在動詞前面作狀語,每月。句子譯為: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
    36.①②③④⑧⑩賓語前置句。⑤主謂倒裝。⑥判斷句。⑦⑨狀語后置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句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形式,“之”作“聞”的賓語;
    ②句為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形式,“之”作“御”的賓語;
    ③句為介詞賓語前置,“何”作“由”的賓語;
    ④句為動詞賓語前置,“何”作“之”的賓語;
    ⑤句為主謂倒裝,正常語序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⑥句為判斷句,“是……也”表判斷;
    ⑦句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諸侯構怨;
    ⑧句為賓語前置句,“之”為提賓標志,正常語序為:不見輿薪;
    ⑨句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⑩句為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未有之也。
    37.①古義:一兩天。今義:一天。②古義:少年,不到20歲的人。今義:兒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以吾一日長乎爾”譯為“因為我比你們年長一些”?!耙蝗铡惫帕x為“一兩天”,在此句中可譯為“一些”;今義為“一天”。此句為狀語后置句,“乎”相當于“于”,正常語序為“以吾一日(于爾)長”。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句式為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五六人冠者,六七人童子”。 譯為: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子。此句“童子”與“冠者”相對,“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后行冠禮,未成年的稱為“童子”,即少年,不到20歲的少年應稱為“童子”?!巴印钡慕窳x則指“兒童”。
    38.①古義:沒有不是。今義:只;不外乎。②古義: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③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表轉折關系的連詞。④古義:動作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面的活動。⑤古義:本來(的結構)。今義:表示承認某一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所見無非牛者:無非看見的沒有不是整頭的牛。古義:沒有不是。今義:只;不外乎。
    ②依乎天理: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古義: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
    ③雖然,每至于族:雖然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表轉折關系的連詞。
    ④視為止,行為遲: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古義:動作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在外面的活動。
    ⑤因其固然: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古義:本來(的結構)。今義:表示承認某一個事實,引起下文轉折;表示承認甲事實,也不否認乙事實。
    39.①②賓語前置句③④⑤狀語后置句⑥省略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句,正確語序:不知吾也,不了解我。
    ②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句,正確語序:則以何哉?那你又能做什么呢?
    ③加之以師旅。狀語后置句,正確語序:以師旅加之,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
    ④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后置句,正確語序:與三子者之撰異,我和他們?nèi)说牟拍懿灰粯?。?br>⑤浴乎沂,風乎舞雩。狀語后置句,正確語序:于沂浴,于舞雩風,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
    ⑥可使有勇。省略句,正確語序:可使之有勇,可以使他們勇敢善戰(zhàn)。
    40.①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②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③形容詞作動詞,遠離。④形容詞作名詞,視力。⑤第一個老、幼,形容詞作動詞,敬愛;愛護。第二個老、幼,形容詞作名詞,老人;幼兒。⑥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⑦使動用法,使……朝見。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勢力、大的勢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強大的力量。⑨名詞作動詞,用刑法處置。⑩名詞作動詞,穿。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則王乎”是一個句子,需有謂語動詞,“則”是連詞,“乎”是句末語氣詞,只有“王”可充當謂語,因此“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句子譯為:(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②“異”是奇怪,形容詞,此處理解為“感到奇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異于”是“對……感到奇怪”,“以王為愛”就是“認為您吝嗇”,“百姓之”的“之”無義。句子譯為:大王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吝嗇感到奇怪。
    ③“遠”后接名詞“庖廚”,形容詞作動詞,遠離。是孟子勸誡齊宣王實行仁術。
    ④“明”處在主語的位置上,形容詞作名詞,視力。句子譯為: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
    ⑤第一個老、幼,處在謂語的位置上,形容詞作動詞,敬愛;愛護。第二個老、幼處在賓語的位置上,形容詞作名詞,老人;幼兒。句子譯為: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⑥“?!?,形容詞,“士臣”名詞,作賓語,則“?!碧幵谥^語的位置上,且不能直接接賓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句子譯為: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
    ⑦“朝”,根據(jù)原文:“然則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可知,此處“朝”為使動用法,使……朝見。句子譯為:使秦國楚國來朝拜。
    ⑧加點的幾個詞語本身都是形容詞,動詞“敵”在句中作謂語,因此可判斷幾個形容詞出現(xiàn)了活用,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勢力、大的勢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強大的力量。句子譯為: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
    ⑨“刑”后接代詞“之”,構成動賓關系,因此“刑”,名詞作動詞。句子譯為:用刑法處置他們
    ⑩“帛”,名詞,絲織品;作“衣”的賓語,因此“衣”名詞作動詞,穿。句子譯為: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
    41.①“?!蓖ā跋 ?,稀疏。②“莫”通“暮”,時間將近,晚。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中通假字意思的能力。
    ①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希:同“稀”,稀疏,這里指鼓瑟的聲音已接近尾聲。
    ②莫春者:暮春時節(jié)。莫春:指農(nóng)歷三月。莫,通“暮”。
    42.①“以”通“已”,止。② “說”通“悅”,高興。③“枝”通“肢”,肢體。 ④“刑”通“型”,做榜樣。⑤“采”通“彩”,彩色。⑥“蓋”通“盍”,何不。⑦“涂”通“途”,道路。⑧“罔”通“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⑨“頒”通“斑”,頭發(fā)花白。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①無以,則王乎:(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以”通“已”,止。
    ②王說:齊宣王高興了。“說”通“悅”,高興。
    ③為長者折枝:為長輩彎腰作揖?!爸Α蓖ā爸?,肢體。
    ④刑于寡妻: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刑”通“型”,做榜樣。
    ⑤抑為采色:還是因為各種色彩。“采”通“彩”,彩色。
    ⑥蓋亦反其本矣: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蓋”通“盍”,何不。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巴俊蓖ā巴尽?,道路。
    ⑧是罔民也:這樣做是陷害人民。“罔”通“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
    ⑨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邦C”通“斑”,頭發(fā)花白。
    43.①古義:吝惜;今義:喜愛、疼愛。②古義:……的原因;今義:表因果的連詞。③古義:用來推及到;今義:和。④古義:到了;今義:表另說一事。⑤古義:妻子兒女;今義:丈夫的配偶。⑥古義:中原地區(qū);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⑦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以。③古義:跟隨并且;今義:表示結果或進一步的行動。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吾何愛一牛: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古義:吝惜;今義:喜愛、疼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古義:……的原因;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古義:用來推及到;今義:和。
    至于兄弟:推廣到兄弟。古義:到了;今義:表另說一事。
    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義:妻子兒女;今義:丈夫的配偶。
    蒞中國而撫四夷也: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古義:中原地區(qū);今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古義:可以憑借;今義:可以。
    然后從而刑之: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古義:跟隨并且;今義:表示結果或進一步的行動。

    相關試卷

    必修 下冊1.3 庖丁解牛課后練習題:

    這是一份必修 下冊1.3 庖丁解牛課后練習題,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庖丁解牛》挖空訓練,課外閱讀,文化常識,基礎整理,間接說理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3 庖丁解牛當堂達標檢測題: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3 庖丁解牛當堂達標檢測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知識運用,名篇名句默寫,文言文閱讀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3 庖丁解牛精品隨堂練習題: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3 庖丁解牛精品隨堂練習題,共6頁。

    英語朗讀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電子課本

    1.3 庖丁解牛

    版本: 人教統(tǒng)編版

    年級: 必修 下冊

    切換課文
    • 同課精品
    • 所屬專輯27份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
    添加客服微信 獲取1對1服務
    微信掃描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