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2024春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高中歷史課件、單元試卷、課后提升訓練多份
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fā)展復習練習題
展開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fā)展復習練習題,共6頁。
【基礎鞏固】
1.“它標志著人類的經濟生活從攫食性經濟過渡到生產性經濟的時代,開始了文明誕生的歷程?!辈牧现械摹八敝傅氖? )
A.城市的發(fā)展B.農業(yè)的產生
C.國家的形成D.文字的產生
【答案】B 【解析】農業(yè)的產生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生產者,與材料“標志著人類的經濟生活從攫食性經濟過渡到生產性經濟的時代”相符,故選B項。
2.在有關原始社會后期的考古發(fā)現中,人們居住的房屋出現了明顯區(qū)別,富人的房屋寬敞,墓中隨葬品豐厚;窮人的房屋狹小,墓中隨葬品很少或幾乎沒有。這主要反映了( )
A.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私有制的產生
C.人類已進入定居狀態(tài)
D.國家開始形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富人”“隨葬品豐厚”等信息反映了私有制的產生,故選B項。
3.人類最初的文明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qū)。這些文明( )
A.呈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
B.都產生于大江大河流域
C.彼此緊密聯系共同發(fā)展
D.大河文明發(fā)展程度更高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地區(qū)孕育出不同特色的文明,這說明人類文明呈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故A項正確;古希臘文明屬于海洋文明,排除B項;早期人類文明之間的聯系較少,排除C項;不同的文明同屬于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無優(yōu)劣高低之分,排除D項。
4.《漢謨拉比法典》規(guī)定,奴隸在法律上沒有權利,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殺害奴隸或者損傷奴隸的身體,意味著奴隸主的財產遭受損失,侵害人需要承擔的是財產上的責任。這些規(guī)定反映了該法典( )
A.宣揚君權神授
B.維護奴隸制度
C.重視保護人權
D.主張法律至上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謨拉比法典》將奴隸視為奴隸主的財產,維護奴隸主的利益,這反映了《漢謨拉比法典》維護奴隸制度,故選B項。
5.據統(tǒng)計,在埃及境內共發(fā)現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國王和王后的陵寢。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農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濫季,每期約調動10萬人,修建一座陵墓總工期約為20年。這些史實說明,金字塔的修建( )
A.反映了埃及歷法比較先進
B.阻礙了埃及文明的進步
C.體現國家的工程組織能力
D.折射著奴隸的悲慘生活
【答案】C 【解析】修建金字塔“每期約調動10萬人,修建一座陵墓總工期約為20年”說明金字塔的修建工程浩大,體現了埃及強大的工程組織能力,故C項正確。
6.根據《梨俱吠陀》記載,四大種姓從事的職業(yè)不僅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對于“非再生人”(首陀羅)來說,他們天生地位低下,不能像婆羅門那樣從事高等職業(yè)。材料反映了種姓制度( )
A.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
B.各等級之間地位平等
C.實行奴隸制民主政治
D.宣揚忍耐順從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四大種姓從事的職業(yè)不僅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對于‘非再生人’(首陀羅)來說,他們天生地位低下,不能像婆羅門那樣從事高等職業(yè)”反映了印度的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故選A項。
7.《摩訶婆羅多》講述了婆羅多族兩大王室后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為爭奪王位繼承權,沖突不斷,最終在俱盧開戰(zhàn)的故事。這部史詩包括了難以計數的有關國王、王子、智者、魔鬼和諸神等角色的橋段。據此可知,《摩訶婆羅多》( )
A.注重記載古印度的民風民俗
B.反映了分裂動蕩的古印度社會現實
C.印證了印度教產生后受到壓迫的歷史
D.體現了古印度宮廷文學的輝煌成就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為爭奪王位繼承權,沖突不斷……難以計數”可知,《摩訶婆羅多》體現了分裂動蕩的古印度社會現實,故B項正確。
8.“對雅典人而言,城邦不僅是他們生活的載體,每個人心里裝的都是城邦,他們?yōu)榱顺前罾婵梢苑艞壢魏蝹€人的私利甚至生命,并通過取消公民權來制裁漠視城邦利益的人?!辈牧蠌娬{了( )
A.權力制約B.平民政治
C.公民意識D.主權在民
【答案】C 【解析】材料“每個人心里裝的都是城邦,他們?yōu)榱顺前罾婵梢苑艞壢魏蝹€人的私利甚至生命”體現了雅典人強烈的公民意識,故C項正確。
【能力提升】
9.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指出,對財產的強烈欲望不僅使人類克服了在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礙,也使人類在獲取更多財產的過程中構建起以地域和財產為基礎的政治社會。摩爾根意在說明( )
A.人類文明發(fā)展障礙重重
B.財富追求推動文明發(fā)展
C.財產分配影響社會建構
D.社會分工推動生產發(fā)展
【答案】B 【解析】材料“對財產的強烈欲望不僅使人類克服了在文明發(fā)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礙,也使人類在獲取更多財產的過程中構建起以地域和財產為基礎的政治社會”反映了人類對財產的欲望推動了政治社會的建立,說明財富追求推動文明發(fā)展,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財富追求推動文明發(fā)展,并沒有體現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障礙,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財產分配和社會分工的影響,排除C、D兩項。
10.某學者在闡述國家產生的原因時說:“組織社會生產,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從事法律事務、藝術、科學……氏族已經顯得無能為力了?!痹搶W者意在說明( )
A.國家是階級斗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B.國家是各部落抵御外來侵略的產物
C.國家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秩序和安全
D.國家是適應社會管理需要而產生的
【答案】D 【解析】材料“組織社會生產,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從事法律事務、藝術、科學……氏族已經顯得無能為力了”說明氏族在社會管理方面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國家由此而誕生,故選D項。
11.人類最初的農業(yè)文明及早期的帝國大都出現于北緯30度上下的區(qū)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間,在這個緯度區(qū)間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軸心時代”,雖然有千山萬水的阻隔,各個文明卻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這些現象說明( )
A.地理氣候是文明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
B.早期人類各文明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C.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
D.農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是文化引導的結果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人類最初的農業(yè)文明及早期的帝國大都出現于“北緯30度上下的區(qū)域”,這主要是因為該地區(qū)大都擁有比較充足的灌溉水源,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除此之外,“雖然有千山萬水的阻隔,各個文明卻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這些現象充分說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內在規(guī)律,故選C項。
12.古代兩河流域居民通過觀察牲羊內臟占卜,通稱為“臟卜”。臟卜內容包羅萬象,數量眾多,僅古巴比倫時期的出土占卜文獻中就有88%屬于臟卜卜辭。下面對臟卜卜辭史料價值的敘述最確切的是( )
A.卜辭都是由象形文字書寫而留存后世
B.從中可透視古代兩河流域的人神關系
C.可佐證古代兩河流域法律神授的史料
D.研究古代兩河流域社會的第一手史料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出土于兩河流域的臟卜卜辭屬于直接真實反映古代兩河流域歷史面貌的原始資料,故D項正確;古代兩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排除A項;B、C兩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
13.法老是古埃及國王專有的稱呼,埃及法老既是歷史人物,也是神話角色。埃及法老自稱“太陽神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神性。在古埃及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法老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與神交流的中介。這反映出古埃及( )
A.集權專制統(tǒng)治凸顯
B.政治等級嚴格
C.君權與神權相結合
D.國家實現統(tǒng)一
【答案】C 【解析】材料“埃及法老自稱‘太陽神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神性”“法老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與神交流的中介”反映出古埃及君權與神權相結合,故選C項。
14.有學者這樣描述印度的種姓制度:“各種姓集團都居住在自己的種姓區(qū)內……各種姓使用自己的水井,有自己的廟宇。各種姓之間職業(yè)世襲,不通婚,不共食?!睆臍v史長時段看,種姓制度的影響是( )
A.職業(yè)世襲,經濟組織煥發(fā)新活力
B.貧富懸殊,社會地位不平等加劇
C.種姓隔離,導致民族凝聚力較弱
D.同姓通婚,導致種族歧視很嚴重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印度各種姓之間處于隔絕狀態(tài),彼此不交流,缺乏聯系,長期如此會導致整個國家缺乏民族凝聚力,故選C項。
15.古希臘,人們普遍認為雅典城邦公民有一定的自由和土地權利,不過它們皆與城邦公民身份綁定,一旦喪失這樣的身份,境況頓時呈現云泥之別,與外邦人或奴隸無異。這主要反映了( )
A.雅典屬于民主政治的典型
B.雅典居民有同等自由權利
C.外邦人在雅典擁有土地權
D.公民身份與權利相輔相成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雅典公民的自由和土地權利與其公民身份綁定,失去公民身份也就失去了一切權利,這說明雅典的公民身份與權利相輔相成,故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雅典居民并不享有同等自由權利,如婦女、外邦人、奴隸都不享有公民權利,排除B項;外邦人不具有公民身份,因此沒有土地權,排除C項。
16.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主要依靠口述資料撰寫。他辨別材料真假的標準有二:一是看其是否有確鑿的證據,即是否是公眾承認的事情,以神話為依據的觀點在他看來是不可信的;二是所聞之事是否合乎情理,看所聞之事是否與希羅多德本人的親自觀察相吻合,是否合乎人之常情。這反映出《歷史》一書( )
A.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B.所選史料翔實豐富
C.蘊含人文主義色彩
D.受到公眾普遍認可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希羅多德撰寫《歷史》一書的過程中,注重史料的確鑿性和合理性,不以神話為依據,重視公眾的承認度,蘊含人文主義色彩,故C項正確;《歷史》一書主要依靠口述史料,雖經希羅多德考證,但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可信度和翔實性大打折扣,排除A、B兩項;材料沒有涉及公眾是否普遍認可《歷史》一書,排除D項。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古代希臘的民主與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論。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親自參加選舉和表決。
——[法]阿爾德伯特等《歐洲史》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體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權力交給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國家管理者具有專長……一個國家應當由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古希臘]蘇格拉底
(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民主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
(2)材料二中蘇格拉底對雅典民主持什么態(tài)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原因。
【答案】(1)特點:直接民主。
成因:城邦國家小國寡民的特點;海外貿易和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
(2)態(tài)度:批判。
原因:直接民主制使素養(yǎng)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國家管理權,容易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5課 古代非洲與美洲達標測試,共4頁。
這是一份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達標測試,共4頁。
這是一份歷史選擇性必修3 文化交流與傳播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同步訓練題,共6頁。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