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份資料低至1元起 -->
開通VIP,可無限預覽資料內(nèi)容
資料下載85折優(yōu)惠 ,本單可省0.1元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整理全

展開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重點知識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1.種子發(fā)芽的必須條件是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2.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生長需要陽光。
3.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陽光、土壤。
4.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
5.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
7.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
9.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chǎn)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
10.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
11.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叫食物網(wǎng)。
12.像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如: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態(tài)瓶一樣,如果環(huán)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
16.寫食物鏈:草、兔、蝗蟲、鳥、蛇、鷹
1、草→兔→鷹???????? 2、草→兔→蛇→鷹
3、草→蝗蟲→鷹?????? 4、草→蝗蟲→蛇→鷹
5、草→鳥→蛇???????? 6、草→鳥—→蛇→鷹

第二單元
1.??? 像電燈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 像這樣,從不同側(cè)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光源的位置、方向有關。
5.???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6.???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所照射的物體側(cè)面的形狀有關。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觀測儀(日晷)計時。
8.???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線的形式傳播,速度約每秒30萬千米。擋光的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光是直線傳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xiàn)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線形式傳播的。
11.運用光的反射的有額鏡、反光鏡 、潛望鏡。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線。光弱時瞳孔放大,光強時瞳孔縮小。
13. 許多光源在發(fā)光時也在發(fā)熱。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14. 匯聚太陽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鏡、凸透鏡。
15. 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有:太陽灶、點燃奧運圣火、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電池板。
16.太陽表面溫度達6千多攝氏度,內(nèi)部溫度高達2千萬多攝氏度。
17.吸熱本領最強的是黑色的粗糙物體。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熱快。
18.物體和太陽光垂直時升溫快。

第三單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
地形
特點
山地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平原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nèi)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nèi)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fā)生在地殼內(nèi),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
4、地球內(nèi)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xiàn)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氣溫、重力、動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馬拉雅山,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
7、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xiàn)象叫風化。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zhì)、礦物質(zhì)、水和空氣等物質(zhì)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zhì)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蝕的開始。
12、影響土地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fā)生沉積。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谕瞧皆?br /> 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xiàn)象發(fā)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風、冰川、海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
16、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17、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
1、物體都有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壓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越多,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shù)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
4、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chǎn)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5、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6、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chǎn)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 、氣墊船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7、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8、科學技術(shù)上統(tǒng)一規(guī)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用“N”表示。1牛約等于100克的力。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2)讀數(shù)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shù)量。
10、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fā)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摩擦力小。
1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運動方式。
14、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的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
16、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軸承或加潤滑油)。
17、賽車的設計特點:(1)(動力要大)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fā)動機;(2)(空氣阻力要?。┰O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3)(不會翻車)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wěn)定;。(4)(輪胎不打滑)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補充資料
1、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滿了( 大石頭 )?,中游床堆積了很多的(鵝卵石 ),而下游河床堆滿( 細沙 )
2、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zhuǎn)換器,具有(???節(jié)能??? )、(?? ?? 環(huán)保?)、(????安全? ?)的優(yōu)點。
3、一只百靈鳥一年可以吃掉(???4萬 )只蝗蟲。6萬只貓每天要吃掉(???60多萬? )只鳥。
4、(?美國黃石國家公園? )是美國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第(??? )個自然保護區(qū)。
5、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是(?????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 )。
6、牛頓用三棱鏡發(fā)現(xiàn)了陽光是七色的:紅、橙、黃、綠、藍、靛、紫



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冊重點知識檢查提綱
第一單元
1.種子發(fā)芽的必須條件是( )、( )、適宜的( )。
2.種子發(fā)芽可以不需要( ),但生長需要( )。
3.植物生長需要( )、( )、適宜的( ) 、( )、( )。
4.蚯蚓喜歡生活在( )、( )的環(huán)境中。
5.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 )的( )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互相( ),互相( )的。
7. ( )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huán)一樣的食物關系叫( )。
9.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
10.食物鏈通常從( )開始,到( )終止。
11.同一種植物會被( )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 )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叫( )。
12.像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 )。如:( ),( ),( ),( )。
13.自然界里某一區(qū)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 )。
14.如果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就會( )。
15.自然界和生態(tài)瓶一樣,如果環(huán)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 )。
16.寫食物鏈:草、兔、蝗蟲、鳥、蛇、鷹
第二單元
1.??? 像( )這樣可以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叫( )。
2.??? 像這樣,從不同側(cè)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 )。
3.??? 影子的形成必須有( )、( )和( )。
4.??? 影子的長短、方向與( )有關。
5.??? 影子的大小與( )有關。
6.??? 影子的形狀和( )有關。
7.???古代的人利用( )計時。
8.???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 )時影子最( )。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 )。
9.???光以( )的形式傳播,速度約每秒( )。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 ),從太陽了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 )分鐘。擋光的物體會有影子,是因為( )造成的。
10.光碰到鏡面( ),被( )回去,這種現(xiàn)象叫做( ),反光也是以( )形式傳播的。
11.運用光的反射的有( )、( ) 、( )。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線。光弱時瞳孔( ),光強時瞳孔( )。
13. 許多光源在發(fā)光時也在( )。光( )溫度就( ),光( )溫度就( )。
14. 匯聚太陽光的方法有用( )、( )。
15. 人們對太陽能的利用有:( )、( )、( )、( )。
16.太陽表面溫度達( )攝氏度,內(nèi)部溫度高達( )攝氏度。地球得到太陽能量僅僅占太陽放射能量的( )。
17.物體吸熱能力與( )、( )和( )有關。吸熱本領最強的是( )物體。( )比( )吸熱快。( )比( )吸熱快。
18.物體和太陽光( )時升溫快。
第三單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
2、地球上( )面積比( )面積大;我國西部多( ),東部多( )。
3、( )和( )是地球內(nèi)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nèi)部分為( )、( )、( )三部分,絕大部分的地震發(fā)生在( )內(nèi),火山活動與( )和( )的運動有關。
4、地球內(nèi)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xiàn)出來是很猛烈的,像( )和( );有時是極其緩慢的變化,像( )年復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 )、( )、( )、( )、( )、( )、( )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 )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察覺。
5、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 )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馬拉雅山,很多的峽谷是板塊( )后形成的斷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6、巖石變化的原因有( )( )、( )( )、( )( )、( )等。
7、由于受( )、( )、( )( )的作用,巖石( ),這種現(xiàn)象叫( )。
8、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 ),中間是( )( ),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 ),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 )。
9、土壤是( )、( )、( )、( )、( )、( )和( )等物質(zhì)的混合物。
10、土壤有什么價值?或說說我們?yōu)槭裁匆湎寥溃?br /> 11、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 )。( )便是土地被侵蝕的開始。
12、影響土地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 )、( )、( )等。
13、在( )的地方,河流流速( ),土地會被侵蝕;在( )的地方,河流流速( ),會發(fā)生(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 )。
14、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 )和( )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 )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和( )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 )、( )、( )、( )和( )等都會侵蝕土地。
16、建房屋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17、( )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
1、物體都有一個( )的力,這個力就是( )。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 )。
2、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 )越大,小車運動得( )。
3、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 )。
4、( )、( )這樣的物體在受到( )作用時,( )很容易改變,在( )改變時,它們會產(chǎn)生一個( )的力,這個力叫( )。
5、( )、( )、( )、( )和( )都是利用了物體的( )。
6、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chǎn)生一個和噴出方向( )的推力,這個力叫( )。( )、( )( ) 、( )都是靠噴氣發(fā)動機產(chǎn)生的( )運動的。
7、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 );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必須對物體用( )。
8、科學技術(shù)上統(tǒng)一規(guī)定用( )作力的單位,簡稱( ),用( )表示。1牛約等于( )的力。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 )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 );(2)( );(3)( )。
10、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fā)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 )( )的力,這種力叫( )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 )的力就是它受到的( )。
12、影響物體間摩擦力的因素有:( )
13、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 )和( )兩種運動方式。
14、對于相同的物體,( )的摩擦力小,( )的摩擦力大。
15、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 )伴隨著。
16、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用( )增大摩擦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用( )減少摩擦力。
17、賽車的設計特點:或設計一輛自己滿意的賽車要考慮哪些問題。( )
18、( )是污染環(huán)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

補充資料
1、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滿了( )?,中游床堆積了很多的( ),而下游河床堆滿( )
2、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zhuǎn)換器,具有(??? )、(?? ??)、(?????)的優(yōu)點。
3、一只百靈鳥一年可以吃掉(??)只蝗蟲。6萬只貓每天要吃掉(???? )只鳥。
4、(? ? )是美國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第(??? )個自然保護區(qū)。
5、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qū)是(???? ? )。
6、( )用( )發(fā)現(xiàn)了陽光是七色的:( )


實 驗 部 分
一、提出問題: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嗎?
我的猜測: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
實驗材料:兩個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
相同條件:溫度、空氣、各組3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
不同條件:水
實驗方法:1.在兩個種植盒中,墊上紙巾,各放3粒綠豆。
2.實驗組讓綠豆種子得到水,保持濕潤。
3.對照組讓綠豆種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4.觀察并作好記錄。
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fā)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沒有發(fā)芽。
實驗結(jié)論: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
二、提出問題:綠豆種子發(fā)芽需要光嗎?
我的猜測:綠豆種子發(fā)芽不一定需要陽光。
實驗材料:兩個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黑色塑料袋。
相同條件:溫度、空氣、水、各組3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
不同條件:光
實驗方法:1.在兩個種植盒中,墊上紙巾并滴相同的水量,各放3粒綠豆。
2.實驗組把一個種植盒放在窗臺上
3.對照組用一個用黑色塑料袋把種植盒罩起來(留有氣孔),放在 窗臺上。
4. 觀察并作好記錄。
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fā)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也發(fā)芽了。
實驗結(jié)論:綠豆種子發(fā)芽不一定需要陽光。
三、提出問題: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我的猜測: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實驗材料:發(fā)芽的綠豆種子、兩個花盆。
相同條件:溫度、空氣、水
不同條件:陽光
實驗方法:1.把發(fā)芽的綠豆種子種在兩個花盆里。
2.實驗組將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3.對照組將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4. 觀察并作好記錄
實驗現(xiàn)象: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綠豆芽長得茁壯且顏色深綠,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綠豆芽比較嫩且顏色淺。
實驗結(jié)論: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四、提出問題:蚯蚓喜歡有光明的生活環(huán)境還是黑暗的生活環(huán)境?
我的猜測:蚯蚓喜歡黑暗的生活環(huán)境。
實驗材料:長方形紙盒、蚯蚓5條、吸水紙。
相同條件:空氣、溫度、濕度、10條蚯蚓
不同條件:光明、黑暗
實驗方法:1. 把長方形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蓋子的一端剪掉一塊,在盒子底部鋪上吸水紙。
2. 把10條蚯蚓放在中間,蓋好蓋子。
3. 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幾次。
實驗現(xiàn)象:蚯蚓爬向紙盒陰暗的一邊。
實驗結(jié)論:蚯蚓喜歡黑暗的生活環(huán)境。
五、提出問題:蚯蚓喜歡干燥的環(huán)境還是潮濕的環(huán)境?
我的猜測:蚯蚓喜歡潮濕的環(huán)境。
實驗材料:長方形紙盒、蚯蚓10條、干土和濕土。
相同條件:空氣、溫度、10條蚯蚓
不同條件:干燥、潮濕
實驗方法:1.在長方形盒子的兩端分別鋪上一層泥土,一端鋪濕潤的,一端鋪干燥的。
2.將蚯蚓10條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幾次。
實驗現(xiàn)象:蚯蚓爬向濕土的一邊。
實驗結(jié)論:蚯蚓喜歡潮濕的環(huán)境。

六、實驗名稱:黑色、粉色、鋁箔色、黑色蠟光、白色五種顏色的物體吸熱能力強弱對比研究實驗設計.
實驗器材:黑色、粉色、鋁箔色、黑色蠟光、白色五種顏色紙和五支溫度計?!             ?br /> 操作過程:
1. 將五種顏色的紙分別做成大小相同的紙袋。
2. 五個紙袋中各放入一支溫度計,并同時平放在陽光下,
3. 過5分鐘后觀察各紙袋里的溫度,并作好記錄。
4. 根據(jù)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
實驗結(jié)論: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吸熱快。
七、實驗名稱:研究冷熱作用對巖石的影響。
實驗材料:小石塊、鑷子、酒精燈、火柴、燒杯、冷水、
實驗步驟:1.點燃酒精燈。
2.用鑷子夾住小石塊在酒精燈上燒熱后,立即放入冷水中。
3.反復操作3次,作好記錄。
4.根據(jù)記錄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
實驗現(xiàn)象:小石塊出現(xiàn)裂縫,并看到小砂子、細沙……             
實驗結(jié)論:冷熱作用對巖石的破碎。
以上模擬實驗中,我們用點燃的酒精燈模擬一切( 熱 )的條件:用水來模擬一切( 冷?。┑臈l件。但是,在模擬實驗畢竟和自然界中的變化有很大的區(qū)別,請你寫出三個不同點:
1.酒精燈上的溫度比陽光下的溫度高。
2.實驗時的巖石變化比自然界里的巖石變化更快。
3.實驗時冷熱變化比自然界里的冷熱變化更大。
4. 自然界里的巖石變化是有很多因素混合在一起的。
八、實驗名稱:圍繞“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設計實驗。要求:提出一個假設,圍繞這個假設設計一個實驗。
1、我的假設:摩擦力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
我的猜測: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實驗材料:彈簧秤、輕重物體各一個等
不改變的條件:物體接觸的光滑程度、物體運動方式
要改變的條件:物體的輕重。
實驗的過程:
1.實驗組用彈簧秤鉤住重物體在桌面上作勻速運動,觀察記錄摩擦力。
2.對照組用彈簧秤鉤住輕物體在桌面上作勻速運動,觀察記錄摩擦力。
3.根據(jù)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
實驗結(jié)論: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2、我的假設:摩擦力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實驗材料:彈簧秤、長方體木塊、布和毛巾各一塊
不改變的條件:物體接觸的光滑程度
不改變的條件:物體的重量、物體運動方式。
實驗的過程:
1.把毛巾和布平放在桌面上。
2. 實驗組用彈簧秤拖著長方體木塊在(毛巾)上作水平勻速運動,觀察并記錄好摩擦力的大小。
3. 對照組用彈簧秤拖著長方體木塊在(布)上作水平勻速運動,觀察并記錄好摩擦力的大小。
4.根據(jù)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
實驗結(jié)論:物體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體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我的假設:摩擦力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有關。(即滑動和滾動)
實驗材料:彈簧秤、兩個相同小車( 一個車的輪子轉(zhuǎn)動,一個車的輪子不轉(zhuǎn)動)。
不改變的條件:物體的運動方式
要改變的條件:物體的重量、物體接觸的光滑程度
實驗過程:
1. 實驗組彈簧秤拖住輪子轉(zhuǎn)動的小車,在桌面上作水平勻速運動,觀察并記錄好摩擦力的大小。
2. 對照組實驗組彈簧秤拖住輪子不轉(zhuǎn)動的小車,在桌面上作水平勻速運動,觀察并記錄好摩擦力的大小。
3.根據(jù)兩組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結(jié)論。
實驗結(jié)論:滑動摩擦力比滾動摩擦力大。
九、實驗名稱:圍繞“雨水對土地的侵蝕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問題設計實驗。要求:提出一個假設,圍繞這個假設設計一個實驗。
1、我的假設:雨量大小對土地的侵蝕程度一樣嗎?
我的猜測:雨量大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大;雨量小對土地的侵蝕程度??;
實驗材料:盒子2個、水壺2個、沙、水等
實驗過程:1.兩個盒子堆成相同形狀的沙山。
2.實驗組用噴水強的噴水器向沙山上噴水。(雨量大)
3.對照組用噴水弱的噴水器向沙山上噴水。(雨量小)
4.觀察哪組的沙山被雨水侵蝕大。
實驗結(jié)論:雨量大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大;雨量小對土地的侵蝕程度??;
2、我的假設:坡度大小對土地的侵蝕程度一樣嗎?
我的猜測:坡度大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大;坡度小對土地的侵蝕程度??;
實驗材料:盒子2個、水壺2個、沙、水等
實驗過程:1.兩個盒子堆成不同形狀的沙山。
2.實驗組和對照組用相同的噴水器向沙山上噴水。
3.觀察哪組的沙山被雨水侵蝕程度大。
實驗結(jié)論:坡度大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大;坡度小對土地的侵蝕程度??;
3、實驗名稱:有植物覆蓋和無植物覆蓋的土地,雨水對土地的侵蝕程度一樣嗎?
我的猜測:有植物覆蓋的土地,雨水對土地的侵蝕程度??;無植物覆蓋的土地,雨水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大。
實驗材料:盒子2個、水壺2個、沙、水、有植物覆蓋的泥土、無植物覆蓋的泥土等
實驗過程:1.實驗組用盒子裝入有植物覆蓋的泥土。
2.對照組用盒子裝入無植物覆蓋的泥土。
3.實驗組和對照組用相同的噴水器向自已的盒子里噴水。
4. 觀察哪組的盒子里的泥土被雨水侵蝕程度大
實驗結(jié)論:有植物覆蓋的土地,雨水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小;無植物覆蓋的土地,雨水對土地的侵蝕程度大。

英語朗讀寶

相關其他 更多

新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清單全冊

新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知識點清單全冊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實驗報告(素材)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實驗報告(素材)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總結(jié)歸納(全冊)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知識總結(jié)歸納(全冊)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素材 - 全冊知識點整理  (PDF版)

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素材 - 全冊知識點整理 (PDF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五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全冊綜合

版本: 教科版 (2017)

年級: 五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精選專題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
添加客服微信 獲取1對1服務
微信掃描添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