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講 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中地形部位及特點
地形
等高線特點
圖示
山峰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數值內高外低
盆地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數值內低外高
山谷
等高線向數值增大的方向彎曲
山脊
等高線向數值減小的方向彎曲
陡崖
多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
鞍部
兩側均為閉合的等高線,山谷的最高處,山脊的最低處
2.地形剖面圖
(1)概念: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線所作的垂直剖面圖,它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的。
(2)比例尺:地形剖面圖有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往往與原圖比例尺一致,垂直比例尺可根據要求確定。
(3)意義:它在平整土地,修建渠道,修建鐵路、公路和其他工程時,可作為計算土石方量的依據。
微點1 海拔和相對高度的區(qū)分
(1)海拔:地表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2)相對高度:地表某兩點之間的垂直距離。
如圖,甲地海拔為1 500 m,乙地海拔為500 m。甲地與乙地的相對高度為1 000 m。
微點2 等高線地形圖的五個基本特征
(1)同線等高。
(2)等高距一般全圖一致。
(3)等高線一般不能相交(D處等高線重合處形成陡崖)。
(4)等高線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緩,密陡疏緩。
(5)示坡線指示地勢降低的方向,如圖中C處附近的短線。
微點3 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值可能相等,也可能相差一個等高距。
微點4 地形剖面圖的判讀規(guī)則
(1)確定剖面線兩端點的海拔。
(2)確定剖面線經過地區(qū)海拔的極大值和極小值。
(3)為了使地面高低起伏更明顯,垂直比例尺一般要比原圖大。
等高線地形圖中的計算與判斷
(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下圖示意某小區(qū)域地形。圖中等高距為100 m,瀑布的落差為72 m。據此回答1~2題。
1.Q地的海拔可能為( )
A.90 m B.230 m
C.340 m D.420 m
2.橋梁附近河岸與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 m B.310 m
C.360 m D.410 m
【圖解思路】
【嘗試解答】 1.D 2.C
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計算
1.兩地間相對高度的計算
公式:H相=H高-H低或(n-1)d<H<(n+1)d,其中n為兩點之間等高線條數,d為等高距。
2.陡崖高度的計算
(1)陡崖崖頂的絕對高度:H大≤H頂<H大+d。圖示崖頂為400 m≤H頂<500 m。
(2)陡崖崖底的絕對高度:H?。璬<H底≤H小。圖示崖底為0<H底≤100 m。
(3)陡崖的相對高度:(n-1)d≤ΔH<(n+1)d。圖示陡崖的相對高度為300 m≤ΔH<500 m。
(說明:n為重合的等高線條數,d為等高距,H大為重合等高線中海拔最高的,H小為重合等高線中海拔最低的。)
3.閉合等高線的計算
閉合等高線計算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規(guī)律。
條件
判讀
舉例
若閉合曲線數值與其中的高值相等
則曲線內的數值高于這個高值,且不超過一個等高距
圖中A點的海拔為200 m<A<300 m,符合“大于大的”
若閉合曲線數值與其中的低值相等
則曲線內的數值低于這個低值,且不超過一個等高距
圖中B點的海拔為100 m<B<200 m,符合“小于小的”
4.計算兩地的溫差
已知某地的氣溫和兩地間的相對高度,根據對流層氣溫垂直遞減率(0.6 ℃/100 m)可計算兩地間的氣溫差異:T=(0.6 ℃×H相)/100 m。
5.地形坡度的計算與判斷
坡度由垂直相對高度/水平距離來確定。兩點相對高度可根據兩點等高線計算,水平距離可根據圖中比例尺與兩點圖上距離計算。
(1)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
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較緩,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較陡。
原因:同一幅圖中,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大(相同距離內高度差大),坡度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單位距離的高差小(相同距離內高度差小),坡度緩。
(2)不同的等高線地形圖上
①如果比例尺和等高距都相同,則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圖中(單位:m)的坡度大小為C>A>D>B。
②如果等高距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疏密都一致,則比例尺較大的地圖上的坡度較大,比例尺較小的坡度較小。例如,下圖中的坡度大小為A>C>D>B。
③如果比例尺的大小和等高線的稀疏都一致,則等高距較大的坡度較大,等高距較小的坡度較小。例如,下圖中(單位:m)的坡度大小為B>D>A>C。
④比例尺和等高距都不相同,則可用tan α=H/L的值進行比較。H表示坡高(相對高度),與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有關系,L表示坡寬(坡寬=圖上距離/比例尺)。
(2020·南昌一模)下圖是我國西南某地的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據此回答1~2題。
1.E地海拔可能是( )
A.1 170 m B.1 190 m
C.1 210 m D.1 230 m
2.甲、乙、丙、丁四地最可能形成較大瀑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題,圖示E地位于1 200與1 220兩條等高線之間,則其高度介于1 200~1 220 m之間,故C正確。第2題,圖中甲、丙、丁位于谷地、乙地為山嶺,且甲、丙處于陡崖位置;而瀑布多出現在陡崖位置,則甲、丙可能出現瀑布;甲位于鞍部與谷地的結合部,匯水面積小而不可能出現較大瀑布;丙位于較大的谷地中,匯水面積大而可能出現較大瀑布。
答案:1.C 2.C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高考上海卷)等高線圖可以反映一個地方的地貌特征。下圖為某地區(qū)等高線(單位:m)圖。據此回答1~2題。
1.圖中主體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觀最可能是( )
A.新月形沙丘 B.山地梯田
C.三角洲平原 D.濱海沙灘
2.圖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與水渠的關系是( )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補給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補給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匯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匯入河流
【圖解思路】
【嘗試解答】 1.B 2.C
1.判斷地勢地形特征
判斷地勢高低
主要根據等高線數值的大小來判定。數值大,地勢高,數值小,地勢低。若圖中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總是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宏觀地形
判讀
陸地
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線稀疏,較為平直
丘陵:海拔在500 m以下,相對高度小于200 m,等高線稀疏,彎折部分較和緩
山地:海拔在500 m以上,相對高度大于200 m,等高線較密集
高原:海拔較高(1 000 m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盆地:海拔沒有一定標準。四周等高線較密集,數值大;中間等高線較稀疏,數值小
海洋
海岸線:0 m等高線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區(qū)一般表示海岸線
大陸架:海水深度不超過200 m,且等深線稀疏
大陸坡:海水深度超過200 m,且等深線密集
海溝:海水深度大,且兩側等深線密集
2.判斷水系、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
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
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
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嶺(山脊線)
山谷常有河流發(fā)育(山谷線)
等高線穿越河谷時向上游彎曲,等高線在山脊處向低處彎曲
水文特征
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資源豐富,在陡崖處形成瀑布
河流流量除與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集水區(qū)域面積)有關
河流流出山口處常形成沖積扇(洪積扇)
3.判斷河流流向及流域面積
判斷流向
由海拔高處流向低處。發(fā)育于河谷,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判斷流域面積
根據山脊線作為河流的分水嶺,確定河流的流域面積
4.判斷氣候特征及差異
判斷氣候
特征
氣候特征應結合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勢高低、坡向(陽坡氣溫高,蒸發(fā)強;陰坡氣溫低,蒸發(fā)弱)等因素
判斷氣候
差異
氣溫差異
求出高度差,再用氣溫垂直遞減率0.6 ℃/100 m計算溫度差,地勢越高,氣溫越低
降水差異
迎風坡降水多于背風坡
光照差異
陽坡多于陰坡,同一種植被在陽坡的分布上界高于陰坡
(2020·河北五個一名校聯盟一診)2018年11月3日,突發(fā)山體滑坡形成的堰塞體阻斷了金沙江。下圖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據此回答1~3題。
1.山體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
A.①處流向②處 西南流向東北
B.①處流向②處 西北流向東南
C.②處流向①處 西南流向東北
D.②處流向①處 東北流向西南
2.若堰塞體上游河流流量穩(wěn)定,在堰塞體自然崩潰之前,①處水位變化為( )
3.山體滑坡發(fā)生后,在等高線地形圖中滑坡處的相應等高線( )
A.沒有變化 B.向高海拔處凸出
C.向低海拔處凸出 D.趨于平直
解析:第1題,由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可知,圖中河流由①處流向②處;結合指向標,可確定由西北流向東南。第2題,①處位于堰塞體上游,在堰塞體自然崩潰之前,①處水位持續(xù)上漲;結合溝谷下窄上寬的特點,在河流流量穩(wěn)定的前提下,①處河流水位上漲先快后慢。故A正確。在上游來水穩(wěn)定的前提下,河流水位上漲速度與河道形態(tài)相關。圖示河流位于高山峽谷中,則河道形態(tài)為“V”形;相同來水量,前期因河道下部窄而水位上升快,后期因上部較寬而水位上升較慢。第3題,山體滑坡發(fā)生后,滑坡處地勢較兩側低,則相應等高線向高海拔處凸出。
答案:1.B 2.A 3.B
凸面鏡又叫廣面鏡,主要用于各種彎道、路口,它可以擴大司機視野,使司機及早發(fā)現彎道對面車輛。下圖為某地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圖1)和司機小王看到的凸面鏡里的畫面(圖2)。據此回答4~5題。
4.該凸面鏡最可能設置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5.司機小王駕駛的車輛正駛向( )
A.東方 B.西北方
C.西方 D.南方
解析:第4題,③位于山脊,山脊兩側的司機無法直接看到對方,故需要凸面鏡,①②④處司機的視線沒有阻擋,能看清附近路面狀況。故選C。第5題,結合上題可知凸面鏡在③處。觀察圖2可發(fā)現,鏡面中車輛正靠近山體一側行駛,結合靠右行駛的原則,該司機駕駛的車輛剛到拐彎處,還未轉彎,車輛正駛向南方。故選D。
答案:4.C 5.D
等高線地形圖的實踐應用
(2019·高考江蘇卷)下圖為某地地形與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
1.與乙地相比,將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慮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坡向
2.與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 )
【圖解思路】
【嘗試解答】 1.D 2.B
等高線地形圖與生產實踐
1.選點
點的類型
區(qū)位要求
圖示
水庫
壩址
壩址
①選在兩側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處(因該處筑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qū)容量大);②應避開喀斯特地貌、地質斷裂帶,并考慮移民、生態(tài)等問題
庫區(qū)
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qū),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以保證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和庫容
港口
①應建在等高線稀疏、等深線密集的海灣地區(qū),避開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②要建在經濟發(fā)達、腹地廣闊的地區(qū)(右圖中丙地適合建造港口,因為丙地位于海灣內,可避風浪,且等深線較密集,水深;陸上地勢平坦利于建港)
宿營地
①應避開河谷、河邊,以防暴雨造成的山洪暴發(fā);②避開陡坡、陡崖,以防崩塌、落石造成的傷害;③應選在地勢較高的緩坡或較平坦的鞍部宿營(圖中宿營地選在C地)
航空港
①應建在等高線稀疏、地形平坦開闊、坡度適當、易排水的地方;②地質條件好;③跑道與盛行風向平行;④氣象條件好,多晴朗天氣;⑤離城市較遠(圖中D地適合建飛機場)
療養(yǎng)院
應建在地勢坡度較緩(等高線稀疏)、向陽坡、背山面水(河流、湖泊、海洋)、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線經過,交通便利(圖中③地適合建療養(yǎng)院)
氣象站
應建在坡度適中、地形開闊的地方
2.選線
線的類型
區(qū)位要求
圖示
公路、鐵路線
一般要求坡度平緩、盡量在等高線之間穿行,線路較短,盡量少占農田、少建橋梁,避開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頂的公路,往往需建盤山路等(圖中公路選線為EHF)
引水路線
首先考慮水從高處往低處流,再結合距離的遠近確定(圖中①線更合理)
輸油、
輸氣管道
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以降低施工難度和建設成本
3.選面
面的類型
區(qū)位要求
圖示
農業(yè)生產布局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陡緩,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提出農、林、牧、漁業(yè)合理布局的方案。例如,平原宜發(fā)展種植業(yè);山區(qū)宜發(fā)展林業(yè)、畜牧業(yè)
工業(yè)區(qū)、居民區(qū)選址
一般選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線間距較大的地形平坦開闊處
下圖是我國南方某低山丘陵地區(qū)的等高線圖(等高距為20米),等高線為實線的地區(qū)是荒山。當地人均耕地少,等高線為虛線的地區(qū)因人類活動,等高線走向已經發(fā)生了改變。據此回答1~3題。
1.等高線為虛線的區(qū)域,其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是( )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水塘
2.近年來鄉(xiāng)村地區(qū)的許多聚落因人口遷出而廢棄,圖示四個居民點最先廢棄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甲居民點是當地的貧困村,當地扶貧干部在幫助其中的一個貧困戶時,提出的以下四項扶貧措施可行的是( )
①種植小麥 ②種植果樹
③種植水稻 ④荒山養(yǎng)殖和挖塘養(yǎng)魚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1題,該地位于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qū),等高線為虛線的區(qū)域多靠近河流,且該區(qū)域地勢較低、地形較平坦,所以其土地利用方式最有可能是水田,故選A。第2題,低山丘陵地區(qū)的人口規(guī)模比較小,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由鄉(xiāng)村地區(qū)遷出,向交通和居住條件較好的地點集中。圖中的丙居民點位于陰坡,耕地規(guī)模較小,距離鄉(xiāng)道較遠且和鄉(xiāng)道間有河流阻礙,所以居民有遷出的需要,聚落易廢棄,故選C。第3題,當地有較多的荒山,利用荒山發(fā)展養(yǎng)殖或者種植果樹,經濟效益較高;甲居民點靠近河流和鄉(xiāng)道,附近的土地較平坦,水源充足,做好防洪工作的同時挖塘養(yǎng)魚經濟效益也較好;當地不適宜種植小麥;種植水稻是當地傳統(tǒng)的糧食產業(yè),由于耕地規(guī)模小,依靠傳統(tǒng)的水稻種植業(yè),經濟效益不高。故②④可行。
答案:1.A 2.C 3.C
(2020·天津重點中學聯考)下圖是我國東南某地區(qū)的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讀圖回答4~5題。
4.關于圖中地理事物,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丁之間可以通視
B.乙所在位置為鞍部
C.甲、丙之間相對高度可能為74 m
D.此地以紅壤為主且土壤肥沃
5.依據因地制宜原則,各區(qū)域最可能的發(fā)展方向是( )
A.甲地 小型水力發(fā)電
B.乙地 棉花種植
C.丙地 步道服務部門
D.丁地 林產品加工
解析:第4題,圖示等高距為5 m,甲海拔在40~45 m之間,丙海拔在110~115 m之間,則甲、丙相對高度在65~75 m之間,故C正確。甲、丁之間有山脊阻擋而不能通視;乙是一個鄰近谷地的陡坡,而不是鞍部;我國東南地區(qū)以紅壤為主,土壤貧瘠。第5題,甲、乙之間為谷地,東南地區(qū)降水多,可以在甲地修建水庫,進行小型水力發(fā)電,A正確。乙地坡度太陡,不適宜發(fā)展種植業(yè);丙地位于山頂,沒有緊鄰景觀步道,不宜建步道服務部門;丁地在景觀步道旁,不適宜建加工廠。
答案:4.C 5.A
地形剖面圖
(高考上海卷)讀某地區(qū)等高線示意圖(單位:m)和地形剖面圖(單位:m),回答1~2題。
1.左圖中剖面線AB和MN的交點在右側兩剖面圖上所對應的位置分別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2.若該區(qū)位于一擬建水庫的庫區(qū)內,當最高蓄水位達海拔150 m時,圖示范圍內將出現( )
A.一個島 B.兩個島
C.三個島 D.無島
【圖解思路】
【嘗試解答】 1.D 2.D
1.地形剖面圖的繪制
步驟
具體內容
畫線
根據要求在需繪制剖面圖的兩點之間作出一條直線
定尺
縱坐標表示海拔,橫坐標表示水平距離;要根據需要選取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一般與原圖一致,垂直比例尺一般是原圖的5、10、15、20倍,倍數越大,起伏越明顯
找點、描點
找出剖面線與等高線的所有交點及特殊點(最高、最低、轉折點),按其水平距離和高程轉繪到坐標圖中
連線
用平滑曲線將各點順次連接,注意相鄰兩點間的升降趨勢
2.地形剖面圖的判讀方法
判讀地形剖面圖,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3.通視問題的分析方法
通視問題可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障礙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常見有以下兩種情況:
(1)根據坡度陡緩情況。注意“凹形坡”與“凸形坡”的不同。從山頂向四周,等高線先密后疏,為“凹形坡”,可通視;等高線先疏后密,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擋住人們的視線。(如下圖)
(2)是否穿越溝谷。如果穿越溝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勢會升高,即使地勢再降低,也會因為地形阻擋而無法通視。(如下圖)
下圖為我國東南部某地等高線地形圖,等高距為50米。讀圖,回答1~3題。
1.圖示范圍內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99米 B.249米
C.299米 D.349米
2.符合甲、乙兩地之間地勢起伏狀況的是( )
3.據圖判斷,該區(qū)域耕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干流的( )
A.東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解析:第1題,根據河流流向可判斷圖中干流河谷為海拔最低處,海拔最低處與最高處之間有5條等高線,假設離干流河谷最近的等高線海拔為a米,則河谷海拔大于(a-50)米、小于或等于a米,最高處海拔大于或等于(a+200)米、小于(a+250)米,則兩點的高差大于或等于200米、小于300米。第2題,依據等高線分布,甲、乙與河谷之間高差相同,但甲與河谷之間的等高線較乙稀疏,因而甲坡較乙坡坡度小,排除A、C項;從甲至河谷,海拔逐漸降低,不存在明顯的地形起伏,B對,D錯。第3題,據圖可知,河流干流從北向南流,并且干流西岸等高線較東岸稀疏,地形較東岸平緩,適宜農耕作業(yè)和村落建設。
答案:1.C 2.B 3.C
(2020·南昌模擬)下圖是某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及相應的地形剖面圖,甲、乙兩圖表示的實際范圍完全相同(乙圖等高線被省略),但兩圖繪制的地形剖面圖在形式上存在差異。據此回答4~5題。
4.乙圖比甲圖( )
A.比例尺更小 B.比例尺更大
C.等高距更小 D.等高距更大
5.在實際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關系是( )
①E、F海拔一定相同
②E、F海拔可能不同
③M、N海拔一定相同
④M、N海拔可能不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4題,甲、乙兩圖圖幅大小一樣、實地范圍完全相同,則比例尺相同;但乙圖地形剖面圖中地勢起伏更細致,能反映較小的地勢變化,說明乙圖等高距更小。第5題,圖中M、N兩點在同一條等高線上,則海拔必然相同;但E、F兩點在圖中沒有明確對應的等高線,則兩點海拔不一定相同。故D正確。
答案:4.C 5.D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等高線地形圖是地面上海拔相等的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圖,是反映區(qū)域特征的主要形式。主要考查等高線的數值變化規(guī)律、疏密分布特點及其對應的地形類型和地勢變化等知識。試題中多以虛擬區(qū)域或具體區(qū)域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區(qū)域的地形差異及其對人類生產(工農業(yè)生產、交通等)、生活的影響。
判讀內容
分析解決問題
數值
大小
①數值大小及變化趨勢;②最大值和最小值
①計算相對高度;②判斷地勢高低和起伏大??;③判斷地形類型或地形部位;④判斷坡向(迎風坡、背風坡、陽坡、陰坡);⑤判斷地面徑流流向
延伸方向
等高線大致延伸方向(或凸出方向)
疏密程度
等高線疏密程度及分布組合(高疏低密為凸坡,高密低疏為凹坡)
①判斷坡度陡緩,流速快慢;②判斷凹凸坡;③合理安排農業(yè)生產(陡坡發(fā)展林業(yè),緩坡可修筑梯田等);④合理選擇交通線區(qū)位(交通線盡量沿等高線修建)
彎曲狀況
等高線的凸出方向(凸向低處為山脊,凸向高處為山谷)
①判斷山脊(分水嶺)、山谷(河流)位置;②判斷河流流向(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③判斷等溫線彎曲狀況(山谷處地勢較低,氣溫較兩側高,等溫線凸向溫度低的地方,山脊相反)
局部閉合
①一般的閉合等高線;②位于兩條數值不等的等值線之間的閉合等值線,判讀規(guī)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①判斷地形類型(山頂、山地、盆地、洼地等);②判斷氣溫高低;③判斷兩地的相對高度等
讀下圖,回答(1)~(3)題。
(1)圖示區(qū)域內最大高差可能為( )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2)圖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圖示區(qū)域內擬建一座小型水庫,設計壩高約13 m。若僅考慮地形因素,最適宜建壩處的壩頂長度約( )
A.15 m B.40 m
C.65 m D 90 m
【判讀流程】
第一步,讀圖名、圖例。
明確圖例內容和比例尺大小。
第二步,讀數值大小。
第(1)題,圖示等高距為5 m,最高點在東北角,最大高度介于80~85 m之間,最低點位于東南角,海拔介于20~25 m之間,故最大高差介于55~65 m之間。
第三步,讀疏密程度。
第(2)題,①②③④附近,③處附近等高線最密集,坡度最大,河水流速最快。
第四步,讀局部閉合。
第(3)題,水庫應建在開口較小的谷地處,根據等高線形狀及壩高要求可知在①②之間最適合建大壩,在此處建壩,壩頂海拔可為55 m,壩底海拔可在40~45 m,壩高在10~15 m,符合要求;對照比例尺,55 m等高線距離最近處約為40 m。
【嘗試解答】 (1)C (2)C (3)B
(2020·天津調研)下圖為我國華北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量算圖示地區(qū)鐵路橋至公路橋一段河流的流程;寫出大青山山頂與李村之間的相對高度;站在大青山山頂可否看到李村,并簡述理由。
(2)某游客在山區(qū)小路游覽,在小橋至古廟一段行走感覺輕松,請分析其原因。
(3)描述圖示區(qū)域的地勢特征,并簡述其對該地區(qū)聚落的影響。
解析:(1)結合鐵路橋與公路橋之間的圖上距離與比例尺計算出兩地之間的實地距離。從圖中可以直接讀出大青山山頂和李村各自的海拔取值范圍,然后計算出兩地的相對高度。因為兩地之間有山脊阻擋視線,所以站在大青山頂看不到李村。(2)小橋至古廟一段路較為平緩,所以游客行走感覺輕松。(3)結合圖示中的指向標知該區(qū)域地勢北高南低。地勢低平的地區(qū)有利于聚落的發(fā)育,規(guī)模較大;起伏大的區(qū)域則不利于聚落的發(fā)育,規(guī)模較小。
答案:(1)1 000~1 200 m之間?!?50~350 m之間。
不能看到,因為兩地之間有山脊阻擋視線。
(2)坡度緩;小路走向與等高線大致平行。
(3)地勢北高南低?!〉貏莸推降牡貐^(qū),聚落規(guī)模大;地勢較高且起伏較大的地區(qū),聚落規(guī)模小。
地形特征類
角度一 地形的判斷及地形特征的描述
角度二 地形地勢形成的主要因素
角度三 比較不同區(qū)域的地形差異
角度四 地形地勢的判斷及對氣候、河流的影響
地形特征要點
特征描述
判斷依據
地形類型及分布
①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等)為主;②主要分布在北部(或東部等);③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
海拔500 m的為山地;四周高、中間低的為盆地;海拔>500 m且四周等高線密集、中間稀疏的為高原
地勢特征
①地勢××高××低,或地勢由××向××傾斜;②地勢起伏大或地勢平坦
從等高線的數值變化、河流流向等方面判斷
海岸線特征及分布
海岸線平直,半島、島嶼少或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等或北部(南部)海岸線平直、南部(北部)海岸線曲折等
直接從圖中海岸線分布上判斷
(高考四川卷)閱讀材料,回答下題。
材料 “蓉歐快鐵”運行線路圖(圖1);甲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圖2)。
據圖2,描述圖1中甲區(qū)域的地形特征。
【套用模板】
模板答題要點
要點獲取依據及生成
地形類型及分布
①北部和東北部海拔多在1 500 m以上,且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較小,為高原地形。
②中部等高線海拔在2 000 m以上,且等高線密集,地勢起伏大,為山地地形。
③西南(南)部海拔多在3 000 m以上,且等高線稀疏,地勢起伏較小,為高原地形
地勢特征
地勢起伏大,西南(南)部較高,東北(北)部較低
【嘗試解答】 以高原、山地為主;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東北(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勢起伏大,西南(南)高,東北(北)低。
1.(2017·高考海南卷)閱讀材料,回答下題。
下圖示意巴拉圭位置及地形。
歸納巴拉圭的地形特征。
解析:從圖中等高線數值和疏密程度上分析巴拉圭的地形特征。
答案:地勢較低,海拔在500 m以下;以平原為主;地勢自巴拉圭河(中部)向兩側逐漸升高。
2.(高考福建卷)下圖示意關中地區(qū)和楚河地區(qū)。閱讀下圖,回答下題。
說出渭河平原南北兩側(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異。
解析:根據等高線分布特點及河流的流向可知,南側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起伏較大,且南高北低;北側以高原為主,起伏較小,地勢較低,且北高南低。
答案:南側: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南高北低),起伏較大。
北側:以高原為主,地勢較低(北高南低),起伏較小。
選擇題
(2020·西安中學月考)下圖為福建省某無人海島的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1~3題。
1.圖中四點能最早觀測到日出的是( )
A.①點 B.②點
C.③點 D.④點
2.若某人于北京時間17:30在①點拍攝日落照片,此時太陽應位于( )
A.東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正西方
3.若要拍攝以該島主峰為背景的照片,最合適的地點是( )
A.①點 B.②點
C.③點 D.④點
解析:第1題,圖中四點中,①點的海拔最高,東面又無障礙阻擋視線,所以是最早看到日出的地點;②、③兩點東面都面向海洋,但是海拔低于①點,能夠較早地看到日出,但是晚于①點;④點位于山谷,受東側地形阻擋,看到日出的時間較晚。故A項正確。第2題,依題意可知,該地日落時間為北京時間17:30,說明此時北半球晝短夜長,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日出東南、日落西南。故B項正確。第3題,若要拍攝以該島主峰為背景的照片,就要從所給的四個地點中選擇能夠看到主峰的地點。①點位于主峰上,主峰無法作為拍攝背景;②點的西側有山峰阻擋,拍攝不到主峰;③點與主峰之間有山脊阻擋,拍攝不到主峰;④點與主峰之間是凹坡,無障礙物阻擋視線,可以拍攝到以主峰為背景的照片。故D項正確。
答案:1.A 2.B 3.D
(2020·重慶中山外國語學校模擬)下圖是我國東南地區(qū)某旅游景區(qū)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圖中虛線表示觀光索道,索道運行速度恒定。讀圖,回答4~6題。
4.圖中清水溪流向是( )
A.自西南向東北 B.自東北向西南
C.自西北向東南 D.自東南向西北
5.在圖示地區(qū)可以游覽的景觀是( )
A.激流飛瀑 B.雪山連綿
C.湖光山色 D.古鎮(zhèn)街巷
6.據圖分析和計算,下列關于索道MP段和PQ段的敘述可能正確的是( )
A.MP段地勢起伏相對較大
B.PQ段容易遭受山洪摧毀
C.MP段運行時間相對較長
D.PQ段運行時間相對較長
解析:第4題,根據圖中等高線確定清水溪流向,再根據指向標確定方向,故圖中清水溪流向是自東南向西北。選D。第5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圖示河流沒有落差較大的河段,故無法游覽激流飛瀑景觀,A錯誤;圖示地區(qū)海拔最高處低于850 m,不可能有雪山,B錯誤;圖中顯示有山地和湖泊,可以游覽湖光山色,C對;此地是否有古鎮(zhèn)街巷無法從圖中得知,D錯誤。第6題,根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理可知,P為洼地,Q為山丘,MP段高差小于PQ段高差,PQ段地勢起伏相對較大,A錯誤;索道在空中,不容易遭受山洪摧毀,B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MP段和PQ段水平距離差不多,但是PQ段地勢起伏相對較大,索道長度較長,索道運行速度恒定,故PQ段運行時間相對較長,C錯、D對。
答案:4.D 5.C 6.D
(2020·湖南省百所名校大聯考)下圖是海河流域某地局部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7~9題。
7.坪是指山區(qū)中局部的平地,圖中村名中最可能含有坪的是( )
A.①村 B.②村
C.③村 D.④村
8.M鄉(xiāng)某日北京時間4時40分日出,該日最可能在( )
A.3月份 B.6月份
C.9月份 D.12月份
9.當M鄉(xiāng)人在秋分日看到太陽升起時,太陽位于( )
A.正北方 B.正東方
C.東北方 D.東南方
解析:第7題,據題干知,坪是指山區(qū)中局部的平地。據等高線知識可以判斷,①②④處等高線相對較密集,說明地勢起伏較大,不能稱之為“坪”;③處等高線稀疏,說明地勢起伏小,最可能含有“坪”,故選C。第8題,北半球夏季晝長夜短,緯度越高白晝越長。若M鄉(xiāng)某日北京時間4時40分日出,說明當地日出時間早,當地應是晝長夜短,結合選項可知B正確。第9題,春秋二分,全球除極點外都是正東方向日出,正西方向日落。由于M鄉(xiāng)位于河谷地區(qū),東側地勢高,當看到日出時,實際太陽已經升起一定高度,在地平線之上了,太陽應位于東南方。故選D。
答案:7.C 8.B 9.D
讀我國南方某區(qū)域等高線(單位:m)地形圖,回答10~12題。
10.圖示范圍內的最大高差可能為( )
A.95 m B.138 m
C.142 m D.158 m
11.站在M地,可以看到(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若在圖中建設最高蓄水位為242 m的水庫,可實現最大庫容的壩址為( )
A.①線處 B.②線處
C.③線處 D.④線處
解析:第10題,讀圖可知,圖中最低海拔為180~200 m,最高海拔為300~320 m,最大高差為100~140 m,故選B。第11題,圖中甲、乙兩地與M地之間有山坡阻擋,丙地與M地之間有山峰阻隔,都不能實現通視;丁地海拔較高,且與M地隔河谷相對,可以被看到。第12題,本題主要考查水庫壩址的選擇,意在考查考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圖中①線處北側海拔最高為240 m,不能達到242 m蓄水位;②線處中間較兩側地勢高,不適宜修建水庫;③線處可以實現242 m蓄水位,且?guī)烊葺^大;④線處雖然可能實現242 m蓄水位,但是庫容較小。
答案:10.B 11.D 12.C
下圖為我國東南部某地等高線圖。7月份某高中的地理社團在圖示地區(qū)進行了野外考察?;卮?3~14題。
13.若以每小時5 km的速度步行,在圖中a~b段需要的時間約是( )
A.5小時 B.6小時
C.7小時 D.9小時
1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該地區(qū)最高點的學生看到太陽大致在P方位落山
B.考察期間白晝不斷變長
C.M點地處迎風坡,水分熱量條件較好
D.P地正午太陽高度顯然比Q地更小
解析:第13題,根據比例尺可知,圖上1 cm約等于實地距離8 km,圖中a~b長度約為4.4 cm,實地距離約為35.2 km,若以每小時5 km的速度步行,大約需要7小時,故選C。第14題,7月份,太陽視運動軌跡為東北升、西北落,圖中P點位于最高點西南,并非7月份太陽落下方位,A錯;考察期間,北半球地區(qū)晝長逐漸減小,B錯;根據材料,該地為我國東南部某地,7月份盛行東南風,M點地處迎風坡,水熱條件好,C對;根據指向標,P位于Q的西南方,其緯度相對低,7月份正午太陽高度大于Q,D錯。
答案:13.C 14.C
(2020·福州模擬)下圖是福州市城區(qū)邊緣某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讀圖回答15~16題。
15.圖中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高差可能為( )
A.500 m B.550 m
C.600 m D.650 m
16.圖中有一座占地17 000 m2的寺廟,有“進山不見寺”的特點。該寺廟最可能位于( )
A.甲處 B.乙處
C.丙處 D.丁處
解析:第15題,圖中等高距為50 m,最高點海拔介于900~950 m之間,最低點海拔介于350~400 m之間,則最高點與最低點高差范圍為500~600 m,注意不能等于500 m或600 m,故B正確。第16題,“進山不見寺”,說明寺廟位于低凹處;“占地17 000 m2”,說明寺廟面積較大。圖中丁處為閉合等高線,符合“小于小的”特征,為地勢低凹處,且面積較大。故該寺廟最可能位于丁處。
答案:15.B 16.D
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17~18題。
17.圖中M、N、P、Q四地,海拔可能相同的是( )
A.M、N B.N、P
C.M、Q D.M、P
18.圖中河流的流向為( )
A.先向西北,再向北 B.先向南,再向東南
C.先向東北,再向東 D.先向西,再向西南
解析:第17題,讀圖可知,圖中等高距為100 m,N處海拔為700~800 m之間,M外圍為閉合等高線,根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則,M處海拔可能為600~700 m或者800~900 m,Q處海拔為900~1000 m,P處海拔為600~700 m,海拔可能相同的為M與P,故選D。第18題,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結合指向標判斷,河流流向先自北向南,然后流向東南,故選B。
答案:17.D 18.B
(2020·合肥模擬)下圖為世界某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據此回答19~20題。
19.圖示區(qū)域內河流落差可能是( )
A.78 m B.98 m
C.128 m D.148 m
20.圖中m、n、p、q四地中( )
A.m地位于陰坡,坡度較其他三地陡
B.n地位于鞍部,地勢較其他三地高
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東北方向
D.p地位于山脊,處于盛行風迎風坡
解析:第19題,圖示等高距是40 m,則河流源頭最高處海拔介于80~120 m之間,最低處(入???海拔為0 m;可判斷區(qū)域內河流落差范圍介于80~120 m之間,故B正確。第20題,圖示位于北半球,四地中,m地位于山地北坡,為陰坡,且該處等高線最密集,則坡度較其他三地陡,故A正確。n地位于谷地,地勢較q地低,故B錯誤;q地位于山脊,在m地的西北方向,故C錯誤;p地位于山谷,圖示位于歐洲西部,p地處于盛行風的背風坡,故D錯誤。
答案:19.B 20.A
注冊成功
資料籃
在線客服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對1服務
官方微信
關注“教習網”公眾號
打開微信就能找資料
賽課定制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對1定制服務
職稱咨詢
添加在線客服
獲取1V1專業(yè)指導服務
免費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