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新教材新課標】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教學課件+同步教學設計
統(tǒng)編版(2024)二年級上冊(2024)1 小蝌蚪找媽媽精品同步測試題
展開
這是一份統(tǒng)編版(2024)二年級上冊(2024)1 小蝌蚪找媽媽精品同步測試題,文件包含1小蝌蚪找媽媽分層作業(yè)docx、1小蝌蚪找媽媽學習任務單docx、1小蝌蚪找媽媽知識清單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7頁, 歡迎下載使用。
1. 生字
2. 生詞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文中是小蝌蚪生活的地方。
腦袋:指人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的最前部分,文中形容小蝌蚪的頭部。
甩動:揮動;擺動,如文中 “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 。
捕捉:捉;抓,青蛙會捕捉害蟲。
歡迎:高興地迎接,表達友好的態(tài)度。
鼓著:高高凸起,文中 “鼓著大眼睛” 描繪出青蛙眼睛的形態(tài)。
3. 多音字
教:
jiā,教書、教給
jià,教育、教師
哪:
nǎ,哪里、哪樣
na,天哪(語氣詞,“啊” 受前一字韻母 n 收音的影響而發(fā)生的變音)
né,哪吒(神話人物名字)
4.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擺動 — 晃動
連忙 — 急忙
雪白 — 潔白
快活 — 快樂
反義詞:
寬 — 窄
長 — 短
雪白 — 烏黑
快活 — 難過
5. 詞語搭配
動詞 + 名詞:捕捉害蟲、披著衣裳、鼓著眼睛、甩著尾巴
形容詞 + 名詞: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二、句式分析
1. 修辭手法
擬人:賦予小蝌蚪和青蛙人的行為和情感,如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生動展現(xiàn)青蛙的形象,讓故事更有趣味性 。
比喻:“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雖未使用明顯比喻詞,但通過形象描寫,將小蝌蚪的外形生動呈現(xiàn),暗含比喻效果。
2. 句式特點
陳述句:“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以陳述的方式講述故事的發(fā)展,簡潔明了。
疑問句:“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青蛙媽媽,您把我們忘了吧?” ,通過小蝌蚪的提問,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也展現(xiàn)出小蝌蚪急切尋找媽媽的心情。
3. 特殊句式
文中無明顯倒裝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
三、段落結構
1. 段落劃分及主要內容
第一段:介紹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描述了它們的外形和生活狀態(tài)。
第二段:小蝌蚪向鯉魚打聽自己的媽媽,鯉魚告訴它們媽媽四條腿、寬嘴巴。
第三段:小蝌蚪遇到烏龜,誤以為烏龜是媽媽,烏龜說明它們的媽媽頭頂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第四段:小蝌蚪終于找到了媽媽,青蛙媽媽帶領它們一起去捉害蟲。
第五段:小蝌蚪變成了青蛙,跟著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2. 段落關系
段落之間是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展開,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層層遞進,逐步推進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
3. 段落作用
開頭段介紹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和主角,為故事展開做鋪墊。
中間段落通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shù)膶υ?,以及不斷尋找的過程,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豐富故事內容。
結尾段交代小蝌蚪的成長和歸宿,點明主題,讓故事完整且富有教育意義。
四、文章內容
1. 主要內容
課文講述了一群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先誤把鯉魚阿姨、烏龜當作媽媽,最終找到青蛙媽媽,并逐漸成長為青蛙的故事。
2. 細節(jié)分析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細致描寫小蝌蚪的外形,讓讀者對其形象有直觀感受,也為后文它們的成長變化埋下伏筆。
“青蛙媽媽低頭一看,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低頭一看”“笑著說” 等細節(jié),展現(xiàn)出青蛙媽媽對小蝌蚪的關愛和親切。
3. 人物形象
小蝌蚪:天真可愛、充滿好奇心,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青蛙媽媽:慈愛、善良,以溫和的態(tài)度對待小蝌蚪,還肩負著保護莊稼、捉害蟲的重任 。
4. 主題思想
文章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要像小蝌蚪一樣,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還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五、表達技巧
1. 寫作手法
描寫:對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等形象進行外貌、動作描寫,如 “小蝌蚪游哇游”“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里游” ,使形象生動鮮活。
敘述:以時間順序和事情發(fā)展順序,清晰地敘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整個過程,情節(jié)連貫,易于理解。
2. 表達效果
文章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充滿童趣,運用擬人等手法,讓故事更具吸引力,使學生在閱讀中能輕松理解內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3. 寫作啟示
寫作時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展開情節(jié),讓故事有條理;運用生動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或事物形象;適當運用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六、思想情感
1. 情感分析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以及對親情的贊美,同時也傳遞出生命成長變化的奇妙與美好。
2. 價值觀引導
引導學生明白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要像小蝌蚪一樣勇敢面對,不輕言放棄;讓學生懂得親情的珍貴,感受母愛的溫暖;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探索興趣。
七、拓展延伸
1. 相關知識
青蛙的生長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詳細介紹每個階段的特點和變化。
青蛙的生活習性:青蛙是兩棲動物,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活動,主要以害蟲為食,是莊稼的好朋友。
2. 同類文章
《小壁虎借尾巴》,同樣是講述小動物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故事,充滿童趣和科普性。
《小馬過河》,以小動物為主角,通過有趣的故事蘊含深刻的道理,和《小蝌蚪找媽媽》風格類似。
3. 實踐活動
繪畫:讓學生畫出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加深對青蛙生長變化的理解。
角色扮演:組織學生分別扮演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媽媽等角色,表演課文內容,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觀察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青蛙的活動,或者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下觀察蝌蚪的生長,寫觀察日記。生字
讀音
部首
結構
組詞
塘
táng
土
左右結構
池塘、水塘
腦
nǎ
月
左右結構
腦袋、大腦
袋
dài
衣
上下結構
口袋、袋鼠
灰
huī
火
半包圍結構
灰色、灰塵
甩
shuǎi
丿
獨體結構
甩開、甩動
活
huó
氵
左右結構
生活、活動
腿
tuǐ
月
左右結構
大腿、腿腳
教
jiā
攵
左右結構
教書、教給
捕
bǔ
扌
左右結構
捕捉、捕撈
迎
yíng
辶
半包圍結構
歡迎、迎接
嘴
zuǐ
口
左右結構
嘴巴、嘴角
龜
guī
刀
上下結構
烏龜、海龜
披
pī
扌
左右結構
披風、披掛
蹲
dūn
足
左右結構
蹲下、蹲守
肚
dù
月
左右結構
肚子、肚皮
鼓
gǔ
鼓
左右結構
打鼓、鼓起
兩
liǎng
一
獨體結構
兩個、兩岸
條
tiá
木
上下結構
條件、面條
哪
nǎ
口
左右結構
哪里、哪能
寬
kuān
宀
上下結構
寬闊、寬廣
那
nà
阝
左右結構
那里、那邊
短
duǎn
矢
左右結構
長短、短處
孩
hái
子
左右結構
孩子、男孩
成
chéng
戈
單一結構
成長、成功
知
zhī
矢
左右結構
知道、知識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1 北京的春節(jié)優(yōu)秀同步測試題,共10頁。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1 小蝌蚪找媽媽課后復習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基礎鞏固,能力提升,拓展延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二年級上冊1 小蝌蚪找媽媽精品同步練習題,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小蝌蚪找媽媽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