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新教材2023版高中地理湘教版選擇性必修1課時作業(yè)(25份)
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同步訓練題
展開
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同步訓練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據(jù)此完成1~2題。
1.下列地質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是( )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沉積作用④侵蝕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關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內力作用形成的
B.內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外力作用不斷削低地面,不會使地面變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態(tài)的形成都與內、外力作用有關
下圖為某地水平面的巖層分布圖(從甲到丁巖層從老到新)。讀圖,回答3~4題。
3.丁地的地質構造為( )
A.褶皺 B.向斜C.背斜 D.斷層
4.若甲地為谷地,丁地為山嶺,其形成原因是( )
A.地殼運動B.外力作用
C.巖漿活動D.內力作用
下圖是某處地層未曾倒置的地質剖面圖,其中①~④代表所在地層的成巖作用。據(jù)此回答5~6題。
5.結合圖示,該地區(qū)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主要有( )
A.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風化作用
B.變質作用 侵蝕作用 沉積作用
C.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變質作用
D.搬運作用 固結成巖 侵蝕作用
6.下列關于該地地質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正確的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乙→甲
某大洋海底地形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甲處海底地形的類型和形成原因,正確的是( )
A.海嶺 在地幔物質對流上升的頂托作用下形成
B.海溝 大洋板塊俯沖(擠壓)至大陸板塊之下
C.裂谷 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張裂形成的
D.島嶼 地殼斷裂下陷和大陸分離形成的
8.圖中①②③④為大洋底部形成的四座火山,其形成年代最久遠的是( )
A.④ B.③C.② D.①
2022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湯加海域海底火山發(fā)生劇烈噴發(fā),大量火山灰、氣體與水蒸氣形成巨大云團沖至近20千米高空。據(jù)此完成9~10題。
9.湯加附近海域常有火山噴發(fā)活動,是因為地處( )
A.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B.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C.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D.太平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
10.關于此次火山噴發(fā)所產(chǎn)生的火山灰可能造成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有( )
①土壤中有機質增多 ②當?shù)貢円箿夭钭冃?br>③影響交通通行安全 ④引發(fā)山洪、泥石流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讀我國西北某低山丘陵地質剖面圖,完成11~12題。
11.甲、乙、丙、丁四處地質構造為背斜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2.圖中信息顯示( )
A.最高峰屬于向斜成山
B.甲處適合開采地下水
C.乙處宜選作水庫壩址
D.丁處的地殼最不穩(wěn)定
二、非選擇題
13.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C、D、E所代表的三種巖石,年齡由老到新排列的順序是________。
(2)根據(jù)圖示,該地區(qū)發(fā)生的地質作用中,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
(3)相關部門決定在該區(qū)域尋找水源,你認為在________處鉆井最合適。
1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板塊運動示意圖
材料二 科學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體向北和向東移動。下圖示意青藏高原移動的主要原因。
(1)材料一圖中板塊A是________板塊,圖中B處為________海。
(2)根據(jù)材料二,從地殼運動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動的主要原因。
科考人員在珠峰峰頂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3)描述珠峰峰頂巖層中海洋生物化石所經(jīng)歷的地質過程。
課時作業(yè)6 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2.解析:第1題,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第2題,外力作用主要是“削高填低”,會使高的地方變低,同時也會使低的地方增高。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題,據(jù)題干可知,從甲到丁巖層從老到新,所以丁地巖層兩翼老、中間新,為向斜構造。第4題,甲地為谷地,丁地為山嶺,說明該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答案:3.B 4.B
5~6.解析:第5題,該區(qū)有褶皺山、侵入巖脈和大理巖(變質巖)存在,所以內力作用的三個主要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在該區(qū)都呈現(xiàn)了出來,C正確。第6題,由于該處地層未曾倒置,且丙侵入巖脈非常完整,未發(fā)生錯位,所以侵入作用發(fā)生最晚,A正確。
答案:5.C 6.A
7~8.解析:第7題,讀圖可知,甲處特征:位于大洋邊緣,兩壁較陡,水深很大為溝槽,由此推斷甲處海底地形可能是海溝。甲處右側為大洋板塊,向左運動,甲處左側為大陸板塊,處在板塊碰撞擠壓地帶。由于大洋板塊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下面形成深深的海溝。因此B正確,排除其他選項。第8題,按照板塊構造學說,在大洋海底中部地區(qū),由于洋殼薄,水平斷裂廣布,地下巖漿由此上升,凝固成新的洋殼,并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形成大洋底部的山脈,此處地貌稱為大洋中脊(或海嶺),此處也成為大洋板塊的分界稱為生長邊界。離洋中脊(即生長邊界)越近,海底火山年齡越小,離消亡邊界越近,年代越久遠。讀圖可知,①火山右側分布有巖漿上涌形成的海嶺,因此海底火山①離海嶺最近,形成年代最早,④火山離海嶺最遠,形成年代最久遠。因此A正確。
答案:7.B 8.A
9~10.解析:第9題,由圖和板塊構造知識可知,湯加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的消亡邊界,地殼活躍,多火山,B正確,A、C、D錯誤。第10題,火山灰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無機鹽,有機質含量少,①錯誤;火山灰削弱白天的太陽輻射,白天氣溫低,晚上產(chǎn)生較強的保溫作用,夜晚氣溫不會太低,晝夜溫差變小,②正確;火山灰使能見度下降,影響交通安全,③正確;火山不會引發(fā)山洪、泥石流,④錯誤。
答案:9.B 10.B
11~12.解析:第11題,讀圖,乙處下部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構造,B錯誤;甲下部巖層向上彎曲,為背斜構造,A正確;丙處下部巖層沒有明顯向下彎曲,不屬于向斜,C錯誤;丁處巖層斷裂并發(fā)生明顯位移,為斷層,D錯誤。第12題,最高峰是丙,不屬于向斜,A錯誤;甲為背斜,不適合開采地下水,向斜更適合開采地下水,B錯誤;乙處為向斜構造,是良好的儲水構造,宜選作水庫庫區(qū)位置,壩址可以選在背斜部位(天然拱形、結構穩(wěn)定),C錯誤;丁處為斷層構造,地殼最不穩(wěn)定,D正確。
答案:11.A 12.D
13.解析:第(1)題,巖層越往下,年齡越老。由圖中可以看出,先發(fā)生褶皺再發(fā)生斷層,后又有巖漿侵入形成花崗巖,故年齡由老到新排列的順序是:E、D、C。第(2)題,圖中有褶皺和斷層,說明是由地殼的水平或垂直運動造成的;圖中有花崗巖的形成,是由于巖漿侵入地殼上部冷卻凝固形成,故有巖漿活動。因此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地殼運動和巖漿活動。第(3)題,根據(jù)所學知識點可知,向斜是良好的儲水結構,在向斜處尋找地下水。由圖中可知,G處地下巖層紋理是向下彎曲,屬向斜構造,有利于匯集地下水,是良好的儲水構造,適合鉆井取水。
答案:(1)E、D、C (2)地殼運動 巖漿活動 (3)G
14.解析:第(1)題,讀圖并根據(jù)所學,可以判斷A板塊名稱是印度洋板塊,B海域為紅海。第(2)題,據(jù)材料一圖可看出青藏高原靠近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并根據(jù)圖中兩大板塊運動方向是相反的,一個向東北運動,一個向西南運動,處在碰撞擠壓地帶。根據(jù)材料二,可知青藏高原整體向北和向東移動。因此青藏高原移動的原因可描述為:由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持續(xù)碰撞,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方向運動,使亞歐板塊受擠壓,導致青藏高原向東和向北移動。第(3)題,珠峰峰頂巖層中海洋生物化石所經(jīng)歷的地質過程可描述為:首先,青藏高原地區(qū)之前是廣闊的海洋,不斷地接受周圍陸地的外力沉積,海洋生物死亡后,與沉積物一起,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過程,形成了含有海洋生物化石的沉積巖;第二,隨著地殼運動的進行,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向運動,相互碰撞擠壓,如今的珠峰(青藏高原)地區(qū)不斷抬升隆起,最終露出海面形成陸地;第三,青藏高原隆起后,不斷地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作用,使得含有海洋生物化石的巖層露出地表。
答案:(1)印度洋 紅海
(2)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持續(xù)碰撞,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方向運動,使亞歐板塊受擠壓,導致青藏高原向東和向北移動。
(3)海洋接受外力沉積,沉積巖層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向運動,珠峰(青藏高原)抬升隆起;受外力風化、侵蝕作用,海洋生物化石露出地表。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課后復習題,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2 區(qū)域發(fā)展第一節(jié) 區(qū)域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基礎第1課時達標測試,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課時訓練,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冰島火山眾多的原因是,下列與冰島所處邊界類型一致的是,下列由板塊擠壓形成的地貌有,形成該地質構造的內力作用是,有關褶皺的敘述,正確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