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展開
這是一份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試卷解析版,共4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試卷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分)在生物圈中,動物種類繁多,形態(tài)千差萬別,它們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 />
A.鼠婦屬于節(jié)肢動物,但不是昆蟲,它的身體和附肢也分節(jié),體表有外骨骼
B.華枝睪吸蟲背腹扁平,有三個胚層,其幼蟲主要寄生人體內
C.兩棲動物中的蟾蜍有大型毒腺,所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藥蟾酥
D.兔與草食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是消化道很長,盲腸特別發(fā)達
2.(2分)在研究動物行為時,科學家用渦蟲進行了有趣的實驗,據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渦蟲遇光照身體伸長是先天性行為,被電擊身體收縮是學習行為
B.“光照——電擊”多次結合后,只給光照,渦蟲的身體也會收縮是先天性行為
C.渦蟲的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D.圖中④,渦蟲在光照下身體收縮的行為不會慢慢消退
3.(2分)下列實驗都需要使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有關實驗描述錯誤的是( ?。?br />
實驗標號
實驗名稱
實驗現象或操作
A
觀察葉片的結構
制作葉片橫切面臨時裝片需要徒手切片
B
觀察酵母菌
酵母菌細胞中被染上顏色的結構是細胞核
C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使用低倍物鏡觀察尾鰭血管內血液的流動
D
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在高倍鏡下看不到觀察對象應轉換低倍鏡尋找
A.A B.B C.C D.D
4.(2分)現代細胞生物學的迅速發(fā)展,使人類解釋生命的能力大大增強。以下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A.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為物質運輸提供了大量能量
B.卵細胞體積較大有利于為胚胎早期發(fā)育提供所需養(yǎng)料
C.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相對較大,有利于提高氣體交換速率
D.同一種植物,生長在向陽區(qū)的葉綠體比背陰區(qū)的葉綠體大且多
5.(2分)如圖是六種常見的植物,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A.圖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實
B.將圖中所述的六種植物按照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④→⑥→③→⑤→①→②
C.①有兩片子葉,其儲存營養(yǎng)的結構是胚,②有一片子葉,其儲存營養(yǎng)的結構是胚乳
D.⑥的葉只有一層細胞,它只能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中是因為它的根吸水力不強
6.(2分)砂引草是一種在防風固沙中有重要作用的耐鹽植物,廣布于內蒙古,其特殊結構——泌鹽腺,能將體內多余鹽分排出。以下關于砂引草的泌鹽實驗研究過程,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A.圖a可見幼莖的表皮由一層排列規(guī)則且緊密的細胞構成,這群細胞構成保護組織
B.砂引草葉脈外的維管束、輸導組織既可以使植物葉片獲得充足的水分稀釋鹽濃度,同時又為葉肉細胞提供充足水分
C.隨著生長發(fā)育的不斷進行,收集細胞膨大的比例比分泌細胞大
D.砂引草鹽腺的密度和砂引草對鹽漬環(huán)境的適應性呈正相關
7.(2分)“驛亭三楊樹,正當白下門?!睏顦涫呛艉秃铺厥谐R姷男械罉?。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白楊樹枝條上的枝芽的生長點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的芽結構
B.白楊樹上的飛絮里面的黑點是白楊樹的果實,其有果皮包被
C.白楊樹生長過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騰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
D.白楊樹可以吸附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降低溫室效應
8.(2分)下列是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的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四個裝置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探究光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
B.該實驗需要其他植物作對照實驗
C.驗證綠葉在光下釋放氧氣
D.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A.A B.B C.C D.D
9.(2分)21世紀是現代生物技術的世紀,大力發(fā)展現代生物技術是實現經濟和技術跨越式發(fā)展的關鍵之一。根據如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一)與(二)過程中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
B.(一)過程中用到轉基因技術,這是在細胞水平上的操作
C.(二)中小鼠甲和小鼠乙的遺傳物質基本相似,性別可能不同
D.(二)中小鼠乙的器官可以移植給小鼠甲,排異性較小
10.(2分)為闡明腦組織神經元損傷死亡的機制,科研人員制備了大腦中動脈栓塞小鼠模型,對小鼠進行如下手術:頸部切1cm長的切口,插入線栓,阻塞大腦中動脈血流,1h后拔出線栓恢復血流,縫合皮膚。在恢復血流24h后,取腦組織切片進行染色,結果如圖1,并檢測大腦組織內Sirt3蛋白表達量,結果如圖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 />
A.神經元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構成,細胞體內含有細胞核
B.對照組小鼠的處理為進行手術操作,插入且不取出線栓
C.由染色結果可知,小鼠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制備成功
D.通過培養(yǎng)新的神經元有望修復由于創(chuàng)傷導致受損的腦組織
11.(2分)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天然免疫細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預先刺激,直接通過細胞毒性和釋放細胞因子等方式來抵抗病原體或裂解腫瘤細胞。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自然殺傷細胞受損會導致特異性免疫能力減弱
B.自然殺傷細胞裂解腫瘤細胞屬于清除損傷細胞的功能
C.自然殺傷細胞在第二道防線起作用
D.自然殺傷細胞來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
12.(2分)如圖為喜馬拉雅登山隊的隊員們在為期110天的訓練過程中隨運動軌跡改變(虛線),紅細胞數量變化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由于血液中氧含量降低,腎臟上皮細胞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會增加并釋放到血液中,運送至骨髓,這個過程屬于激素調節(jié)
B.氧氣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肺泡時,膈肌和肋間肌處于收縮狀態(tài)
C.高海拔地區(qū)氣溫寒冷,鼻腔內表面的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起到濕潤空氣的作用
D.回低海拔時,人體紅細胞對高海拔的適應性變化會逐漸消失
13.(2分)大熊貓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設計原型。大熊貓進行有性生殖,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 />
A.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大熊貓種群不會發(fā)生進化
B.生物的進化降低了大熊貓與其他動物的競爭壓力,有利于其生存
C.有性生殖促進了大熊貓由食肉向食竹方向的進化
D.最初的大熊貓至少是次級消費者,經過進化后的大熊貓是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
14.(2分)如圖表示一對表型正常夫婦的原始生殖細胞及其患病兒子體細胞中的①和②、③和④兩對染色體,父親的染色體均為正常結構。兒子患病的原因只與這兩對染色體有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母親的③和④兩條染色體結構有所差異,可能是一對性染色體
B.兒子細胞中的①、②、③、④構成了一個染色體組
C.母親的②和③染色體之間發(fā)生了易位
D.該對夫婦再生一個不攜帶異常染色體的女兒的概率是
15.(2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袁隆平院士培育高產雜交水稻是利用了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多樣性的價值
B.對破壞或污染的環(huán)境進行生態(tài)修復,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C.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獨立完成物質循環(huán),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例
D.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越長,能量傳遞效率越高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22分)
16.(4分)20世紀初葉,美國凱巴伯森林里約生存著4000頭鹿,為了保護鹿群,總統(tǒng)羅斯福下令殺狼保鹿。一段時間內鹿群數量猛增,到1924年甚至高達10萬頭,但病鹿壯鹿雜居,素質日下。龐大的鹿群瘋狂啃噬灌木、小樹,最后是大樹樹皮,原本茂盛的森林被一掃而光。森林被毀了,饑餓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到1942年僅存8000頭,且多是病弱殘鹿。不得已,當地居民又把狼請了回來……請據此分析作答:
(1)寫出重新引入狼之后,該森林中的一條食物鏈: 。
(2)狼吃掉的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鹿,捕捉能力弱的狼也因無法獲得食物而被淘汰。狼與鹿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這種現象在生態(tài)學上稱為 。
(3)在森林中,狼可依據鹿發(fā)出的氣味追捕獵物,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具有 作用。
(4)重新引入狼之后,鹿的種群數量減少,植物和其他植食性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加。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角度分析,這些變化導致 ,使得該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得到恢復。
17.(6分)植物的功能性狀是植物生態(tài)學領域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內容之一,比葉面積(簡稱SLA)是葉片面積與葉片干重的比值,是植物葉性狀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人員對淮北相山的5種植物葉片進行葉面積和葉干重的測量和稱重,并計算出比葉面積,請據表分析作答:
物種
扁擔木
柘樹
構樹
牡荊
酸棗
SLA平均值(m2/kg)
24.69
30.50
16.97
22.06
20.83
(1)在測定葉片干重實驗中,阻止篩管運輸的目的是 ,如果處理不當使導管也受阻,葉片將會出現 現象。
(2)已知伴隨著植物單位葉面積中干物質含量的增加,葉片厚度相對增加,使得葉片內部的水分向葉片表面擴散的距離或阻力增大,從表格數據分析可以得出 ?。ㄌ钪参锩Q)是最適合生活在相對干旱的環(huán)境下,原因是 。
(3)研究還發(fā)現,植物的葉面積系數與產量關系密切。葉面積系數(單位土地面積上時葉面積總和)與植物群體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質積累速率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由圖可知:當葉面積系數小于a時,隨葉面積系數增加,群體光合速率和干物質積累速率均 。當葉面積系數超過b時,群體干物質積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
18.(6分)人體器官系統(tǒng)協(xié)調配合,才能使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進行。如圖為人體部分生理活動的示意圖(圖中數字Ⅰ~Ⅳ、①~⑤、1~8表示結構,字母A、B、C表示過程),請據圖分析作答:
(1)圖中結構4適于A過程的特殊結構有 。
(2)心臟為血液循環(huán)提供動力,請寫出血液流動的途徑: ?。ㄓ梦淖直硎荆?。主動脈的管壁彈性回縮使暫存的血液繼續(xù)流向全身各處,保證了血液的連續(xù)流動。請寫出動脈瓣的功能是 。
(3)呼吸道有骨或軟骨作支架,其作用是 。
(4)人體呼吸系統(tǒng)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之間的生理活動,對于組織細胞生命活動的意義是 。
(5)在腎單位的結構中,既屬于泌尿系統(tǒng)又屬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結構是 (填序號)。
19.(6分)貓有純色(如黑色、白色等)和色斑的毛色性狀。該毛色性狀由一組復等位基因①所控制且這組復等位基因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基因控制性狀的關系是A(白色)、A1(大色斑)、A2(小色斑)、A3(純有色)。貓的毛長性狀分為長毛和短毛,由B、b控制。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據表分析作答:
組別
雜交親本組合
F1表現型及比例
小色斑
短毛
小色斑長毛
純有色短毛
純有色長毛
白色短毛
白色長毛
大色斑短毛
①
白色短毛×白色短毛
25%
75%
②
白色長毛×純有色長毛
50%
50%
③
小色斑短毛×大色斑長毛
25%
25%
50%
④
小色斑短毛×小色斑短毛
?
?
?
6.25%
注:[①]在種群中,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點上,可以存在兩種以上的等位基因。
(1)分析第 組的雜交結果,可知毛長中 是顯性性狀。
(2)分析第③組的實驗結果可知,F1中小色斑個體的基因型有 種。
(3)上述雜交組合及結果可證明A2對A1是 ?。ㄌ睢帮@性”或“隱性”),A對 是顯性。若要驗證A對其他的復等位基因也是顯性,利用上述實驗中的個體進行雜交,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結果。 。
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分)在生物圈中,動物種類繁多,形態(tài)千差萬別,它們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鼠婦屬于節(jié)肢動物,但不是昆蟲,它的身體和附肢也分節(jié),體表有外骨骼
B.華枝睪吸蟲背腹扁平,有三個胚層,其幼蟲主要寄生人體內
C.兩棲動物中的蟾蜍有大型毒腺,所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藥蟾酥
D.兔與草食性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是消化道很長,盲腸特別發(fā)達
【分析】動物的分類除了要比較外部形態(tài)結構,還要比較動物的內部構造和生理功能,并結合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地理分布情況等。
【解答】解:A、鼠婦屬于節(jié)肢動物,但不是昆蟲,它的身體和附肢也分節(jié),體表有外骨骼,正確。
B、華枝睪吸蟲身的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兩側對稱)、體壁具有三胚層,屬于扁形動物。幼蟲寄生在魚、蝦內,人或動物吃了未煮熟或生的含有囊蚴的魚、蝦會被感染,錯誤。
C、兩棲動物中的蟾蜍有大型毒腺,所分泌的毒液能制成中藥蟾酥,正確。
D、家兔是草食性動物,有特別發(fā)達的盲腸,消化食物的面積很大,適于消化植物纖維,正確。
故選:B。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各種動物的特征。
2.(2分)在研究動物行為時,科學家用渦蟲進行了有趣的實驗,據圖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渦蟲遇光照身體伸長是先天性行為,被電擊身體收縮是學習行為
B.“光照——電擊”多次結合后,只給光照,渦蟲的身體也會收縮是先天性行為
C.渦蟲的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D.圖中④,渦蟲在光照下身體收縮的行為不會慢慢消退
【分析】(1)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不會喪失。
(2)后天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動物的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
【解答】解:A、渦蟲對光照的反應“身體舒展”,這是渦蟲的先天性行為。被電擊身體收縮也是先天性行為,是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行為,A錯誤。
B、“光照——電擊”多次結合后,只給光照,渦蟲對強光的反應身體也會收縮是一種學習行為,B錯誤。
C、渦蟲的學習行為是通過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活動,C正確。
D、圖中④,渦蟲在光照下身體收縮的行為由后天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當刺激該行為產生的環(huán)境因素去除后,該行為會消失,D錯誤。
故選:C。
【點評】解題的關鍵是知道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qū)別。
3.(2分)下列實驗都需要使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有關實驗描述錯誤的是( ?。?br />
實驗標號
實驗名稱
實驗現象或操作
A
觀察葉片的結構
制作葉片橫切面臨時裝片需要徒手切片
B
觀察酵母菌
酵母菌細胞中被染上顏色的結構是細胞核
C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
使用低倍物鏡觀察尾鰭血管內血液的流動
D
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在高倍鏡下看不到觀察對象應轉換低倍鏡尋找
A.A B.B C.C D.D
【分析】(1)裝片是從生物體上挑取或撕取的材料制成的玻片標本。涂片是指液體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的玻片標本。切片是指把生物體的切成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標本。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視野范圍越小,細胞體積越大,細胞數目越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視野越亮,細胞體積越小,觀察到的細胞數目越多。
【解答】解:A、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中,需要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臨時切片,不是臨時裝片,A錯誤。
B、細胞核里有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觀察酵母菌時,酵母菌細胞中被染上顏色的結構是細胞核,B正確。
C、由于低倍鏡視野寬且亮,因此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需要用低倍鏡來觀察,才能較容易看清血液的流動情況,C正確。
D、由于低倍顯微鏡的視野比高倍顯微鏡的視野寬且亮,因此使用低倍顯微鏡較容易在視野中找到物像,D正確。
故選:A。
【點評】正確領會實驗的要領和注意事項是做好此類實驗題目的關鍵,平時注意強化訓練和實際操作。
4.(2分)現代細胞生物學的迅速發(fā)展,使人類解釋生命的能力大大增強。以下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A.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為物質運輸提供了大量能量
B.卵細胞體積較大有利于為胚胎早期發(fā)育提供所需養(yǎng)料
C.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相對較大,有利于提高氣體交換速率
D.同一種植物,生長在向陽區(qū)的葉綠體比背陰區(qū)的葉綠體大且多
【分析】(1)精子的形成過程經兩次細胞質均等分裂及精細胞變形,精子的細胞質很少,細胞核集中在頭部,有利于精子的游動;卵細胞形成過程經過兩次細胞質不均等分裂,使卵細胞的細胞質多,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的受精卵的細胞質主要來自母方,卵細胞質為受精卵初期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物質.
(2)營養(yǎng)物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小腸,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要由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以主動運輸的方式吸收,需要細胞有氧呼吸提供能量,因此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的線粒體含量較多。
(3)同一種植物,生長在背陰區(qū)的葉綠體比向陽區(qū)的葉綠體大,但數目少,解答即可。
【解答】解:A、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的功能是吸收營養(yǎng)物質,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物質的吸收方式是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有大量的線粒體,為物質運輸提供了大量能量,A正確。
B、卵細胞形成過程經過兩次細胞質不均等分配,卵細胞中的細胞質含量多,為受精卵的早期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物質,B正確。
C、紅細胞有運輸氧氣的功能,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相對較大,有利于提高氣體交換速率,C正確。
D、同一種植物,生長在背陰區(qū)的葉綠體比向陽區(qū)的葉綠體大,但向陽區(qū)的葉綠體數目多,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5.(2分)如圖是六種常見的植物,請據圖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A.圖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實
B.將圖中所述的六種植物按照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④→⑥→③→⑤→①→②
C.①有兩片子葉,其儲存營養(yǎng)的結構是胚,②有一片子葉,其儲存營養(yǎng)的結構是胚乳
D.⑥的葉只有一層細胞,它只能生活在陰濕環(huán)境中是因為它的根吸水力不強
【分析】植物根據是否依靠種子繁殖后代,可以分為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圖中①向日葵、②玉米、③腎蕨、④紫菜、⑤銀杏、⑥葫蘆蘚,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圖中①②屬于被子植物,又叫綠色開花植物,被子植物的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形成果實,⑤裸子植物的種子外面無果皮包被著,裸露,不能形成果實。所以圖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實。A正確。
B、植物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依次是: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以上述五種植物按照結構上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排列是:④→⑥→③→⑤→①→②。B正確。
C、①向日葵是雙子葉植物,有兩片子葉,其儲存營養(yǎng)的結構是胚,②玉米是單子葉植物,有一片子葉,其儲存營養(yǎng)的結構是胚乳。C正確。
D、苔蘚植物一般具有莖和葉,無根和輸導組織,導致吸水能力,保水能力較差,其次苔蘚植物的生殖離不開水。因此,導致苔蘚植物植株矮小,多生活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故說法不全面,D錯誤。
故選:D。
【點評】此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聯系實際,靈活作答。
6.(2分)砂引草是一種在防風固沙中有重要作用的耐鹽植物,廣布于內蒙古,其特殊結構——泌鹽腺,能將體內多余鹽分排出。以下關于砂引草的泌鹽實驗研究過程,說法不正確的是( ?。?br />
A.圖a可見幼莖的表皮由一層排列規(guī)則且緊密的細胞構成,這群細胞構成保護組織
B.砂引草葉脈外的維管束、輸導組織既可以使植物葉片獲得充足的水分稀釋鹽濃度,同時又為葉肉細胞提供充足水分
C.隨著生長發(fā)育的不斷進行,收集細胞膨大的比例比分泌細胞大
D.砂引草鹽腺的密度和砂引草對鹽漬環(huán)境的適應性呈正相關
【分析】植物的組織主要有保護組織、營養(yǎng)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機械組織等,它們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解答即可。
【解答】解:A、保護組織一般由植物根、莖、葉表面的表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圖a可見幼莖的表皮由一層排列規(guī)則且緊密的細胞構成,這群細胞構成保護組織,A正確。
B、輸導組織有運輸物質的作用,植物體內的導管能運送水和無機鹽,篩管能運送有機物,所以砂引草葉脈外的維管束、輸導組織既可以使植物葉片獲得充足的水分稀釋鹽濃度,同時又為葉肉細胞提供充足水分,B正確。
C、觀圖可知:隨著生長發(fā)育的不斷進行,收集細胞膨大的比例比分泌細胞小,C錯誤。
D、砂引草是一種在防風固沙中有重要作用的耐鹽植物,其特殊結構泌鹽腺,能將體內多余鹽分排出,砂引草鹽腺的密度和砂引草對鹽漬環(huán)境的適應性呈正相關,D正確。
故選:C。
【點評】此題的知識點較多,仔細審題是解題的關鍵。
7.(2分)“驛亭三楊樹,正當白下門。”楊樹是呼和浩特市常見的行道樹。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白楊樹枝條上的枝芽的生長點能不斷分裂產生新的芽結構
B.白楊樹上的飛絮里面的黑點是白楊樹的果實,其有果皮包被
C.白楊樹生長過程中,吸收的水除部分用于蒸騰作用外,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等
D.白楊樹可以吸附汽車尾氣中的有害物質,降低溫室效應
【分析】(1)芽按照將來發(fā)育成什么分為葉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種,將來發(fā)育成枝和葉的芽叫葉芽(或枝芽);將來發(fā)育成花的芽叫花芽;既能發(fā)育成葉又能發(fā)育成花的芽叫混合芽。
(2)植物吸收的水分絕大多數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
(3)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 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fā)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造成地球“溫室效應”。
【解答】解:A、將來發(fā)育成枝條的是枝芽;其結構中的生長點不斷分裂產生新的芽結構,A正確。
B、白楊樹上的飛絮里面的黑點實際是白楊樹的種子,B錯誤。
C、白楊樹生長過程中,吸收的水分除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外,大約有99%的水分主要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C錯誤。
D、汽車尾氣中至少含有(100多)種有害物質,主要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造成溫室效應的是二氧化碳,D錯誤。
故選:A。
【點評】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靈活的答題是解題的關鍵。
8.(2分)下列是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的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四個裝置圖,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探究光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
B.該實驗需要其他植物作對照實驗
C.驗證綠葉在光下釋放氧氣
D.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A.A B.B C.C D.D
【分析】圖示中的四套裝置是生物興趣小組設計的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四個裝置圖,A裝置是探究光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B裝置是驗證二氧化碳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C裝置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實驗裝置;D裝置驗證萌發(fā)的種子進行呼吸產生二氧化碳。
【解答】解:A、此裝置內盛有碳酸氫鈉溶液,碳酸氫鈉溶解不穩(wěn)定,分解釋放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能夠消耗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隨著光照強度不同,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也不同,導致移液管內液面位置處在不同位置,此實驗可以探究光強度對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A正確。
B、此題裝置可以用玻璃瓶內植物的葉片和玻璃瓶外植物的葉片進行對照,不需要其他植物作對照實驗,B錯誤。
C、氧氣有助燃的性質,裝置中試管內收集的氣體能夠使快要熄滅的衛(wèi)生香復燃,可以驗證綠葉在光下釋放氧氣,C正確。
D、只有活的細胞才能進行呼吸作用,萌發(fā)的種子呼吸作用旺盛,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表明產生氣體是二氧化碳,D正確。
故選:B。
【點評】熟練掌握一些常見實驗裝置的設計以及用處,搞清裝置設計的原理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9.(2分)21世紀是現代生物技術的世紀,大力發(fā)展現代生物技術是實現經濟和技術跨越式發(fā)展的關鍵之一。根據如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一)與(二)過程中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
B.(一)過程中用到轉基因技術,這是在細胞水平上的操作
C.(二)中小鼠甲和小鼠乙的遺傳物質基本相似,性別可能不同
D.(二)中小鼠乙的器官可以移植給小鼠甲,排異性較小
【分析】1、轉基因技術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藍圖,把一種生物的基因分離出來,在體外巧妙地進行拼接組裝,然后轉入另一種生物的體內,從而改造其某些遺傳性狀。
2、細胞在遺傳物質的作用下,其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隨著細胞的生長出現了差異,叫細胞的分化。
【解答】A.(一)與(二)過程都是利用了細胞的全能性培育新個體,是無性生殖,故A錯誤;
B.(一)過程中用到的是轉基因技術,是將蘇云金桿菌的抗蟲基因轉入煙草細胞的DNA中,這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操作,不是細胞水平上的操作,故B錯誤;
C.由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全能干細胞是發(fā)生細胞的的分化。細胞在分化的過程中,細胞在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上會發(fā)生差異性的變化,但遺傳物質沒有發(fā)生改變,所以小鼠甲和小鼠乙的遺傳物質基本相似,性別相同,故C錯誤;
D.因為(二)中小鼠甲和小鼠乙的遺傳物質相同,所以小鼠乙的器官可以移植給小鼠甲,排異性較小,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轉基因技術及其應用。
10.(2分)為闡明腦組織神經元損傷死亡的機制,科研人員制備了大腦中動脈栓塞小鼠模型,對小鼠進行如下手術:頸部切1cm長的切口,插入線栓,阻塞大腦中動脈血流,1h后拔出線栓恢復血流,縫合皮膚。在恢復血流24h后,取腦組織切片進行染色,結果如圖1,并檢測大腦組織內Sirt3蛋白表達量,結果如圖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 />
A.神經元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構成,細胞體內含有細胞核
B.對照組小鼠的處理為進行手術操作,插入且不取出線栓
C.由染色結果可知,小鼠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制備成功
D.通過培養(yǎng)新的神經元有望修復由于創(chuàng)傷導致受損的腦組織
【分析】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能產生興奮,并且能把興奮傳導到其他神經元,解答即可。
【解答】解:A、神經元由細胞體、突起組成,突起包括樹突和軸突,細胞體內含有細胞核,A正確。
B、對照組小鼠的處理為進行手術操作,但不插入線栓,B錯誤。
C、由染色結果可知,小鼠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制備成功,C正確。
D、實驗表明大腦組織缺血會引起腦組織死亡,因此需要通過培養(yǎng)新的神經元修復由于創(chuàng)傷導致受損的腦組織恢復腦部的功能,D正確。
故選:B。
【點評】掌握神經元的結構特點及對照實驗的過程是解題的關鍵。
11.(2分)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天然免疫細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預先刺激,直接通過細胞毒性和釋放細胞因子等方式來抵抗病原體或裂解腫瘤細胞。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 />
A.自然殺傷細胞受損會導致特異性免疫能力減弱
B.自然殺傷細胞裂解腫瘤細胞屬于清除損傷細胞的功能
C.自然殺傷細胞在第二道防線起作用
D.自然殺傷細胞來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
【分析】1、非特異性免疫是生來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對多種病原體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線;特異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線,產生抗體,消滅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對特定的病原體有防御作用。
2、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②自我穩(wěn)定: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③免疫監(jiān)視:監(jiān)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
【解答】解:A、自然殺傷細胞直接通過細胞毒性和釋放細胞因子等方式來抵抗病原體,細胞因子在特異性免疫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如果自然殺傷細胞受損會導致特異性免疫能力減弱。A正確。
B、自然殺傷細胞裂解腫瘤細胞屬于監(jiān)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B錯誤。
C、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天然免疫細胞,其不需要抗原的預先刺激而產生抗體,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C正確。
D、自然殺傷細胞屬于免疫細胞,來源于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的。D正確。
故選:B。
【點評】掌握免疫的功能及免疫的類型是解題的關鍵。
12.(2分)如圖為喜馬拉雅登山隊的隊員們在為期110天的訓練過程中隨運動軌跡改變(虛線),紅細胞數量變化過程。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br />
A.由于血液中氧含量降低,腎臟上皮細胞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會增加并釋放到血液中,運送至骨髓,這個過程屬于激素調節(jié)
B.氧氣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肺泡時,膈肌和肋間肌處于收縮狀態(tài)
C.高海拔地區(qū)氣溫寒冷,鼻腔內表面的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起到濕潤空氣的作用
D.回低海拔時,人體紅細胞對高海拔的適應性變化會逐漸消失
【分析】隨著海拔高度升高,空氣中的氧氣百分比逐漸下降;而紅細胞數隨著登山海拔高度升高和時間延長先升高,再穩(wěn)定,最后又下降。
【解答】解:A、激素是由內分泌腺分泌的,其分泌物直接進入腺體內的血液。由于血液中氧含量降低,腎臟上皮細胞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會增加并釋放到血液中,運送至骨髓,這個過程屬于激素調節(jié),A正確。
B、氧氣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肺泡中,此時,膈肌和肋間肌處于收縮狀態(tài),肺泡內的氧氣通過氣體擴散作用進入到肺泡周圍毛細血管中,B正確。
C、高海拔地區(qū)氣溫寒冷,鼻腔內表面的黏膜中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可以起到溫暖空氣的作用,C錯誤。
D、重回低海拔時,人體紅細胞對高海拔的適應性變化會逐漸消失,D正確。
故選:C。
【點評】關鍵是要明確血液的組成和各部分功能。
13.(2分)大熊貓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的設計原型。大熊貓進行有性生殖,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 />
A.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大熊貓種群不會發(fā)生進化
B.生物的進化降低了大熊貓與其他動物的競爭壓力,有利于其生存
C.有性生殖促進了大熊貓由食肉向食竹方向的進化
D.最初的大熊貓至少是次級消費者,經過進化后的大熊貓是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
【分析】(1)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這個種群的基因庫。
(2)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因素:遷入與遷出、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等。
(3)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解答】解:A、在環(huán)境條件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人為因素也會導致大熊貓種群發(fā)生進化,A錯誤。
B、大熊貓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其食性的進化降低了大熊貓與其他動物的競爭壓力,有利于其生存,B正確。
C、有性生殖的生物具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的可遺傳變異,為大熊貓的進化提供了材料,促進了大熊貓由食肉向食竹方向的進化,C正確;
D、大熊貓最初是食肉動物,經過進化,其99%的食物都來源于竹子。最初的大熊貓至少是次級消費者,經過進化后的大熊貓是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的實質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難度不大。
14.(2分)如圖表示一對表型正常夫婦的原始生殖細胞及其患病兒子體細胞中的①和②、③和④兩對染色體,父親的染色體均為正常結構。兒子患病的原因只與這兩對染色體有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母親的③和④兩條染色體結構有所差異,可能是一對性染色體
B.兒子細胞中的①、②、③、④構成了一個染色體組
C.母親的②和③染色體之間發(fā)生了易位
D.該對夫婦再生一個不攜帶異常染色體的女兒的概率是
【分析】分析題干信息及題圖可知:父親的染色體正常(同源染色體的大小形態(tài)一致),母親的染色體異常,①和②為一對同源染色體,③和④為一對同源染色體。與父親正常的染色體比較,可看出母親細胞中的②號染色體的一段移接到了③號染色體上,這發(fā)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
【解答】解:A、對比分析母親和父親的兩對同源染色體,相似度較大,說明這兩對同源染色體均為常染色體,而不是性染色體,③和④結構之間的差異是因為②號和③號發(fā)生易位導致的,A錯誤。
B、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互不相同,但能互相協(xié)調控制生物的生長、發(fā)育、遺傳和變異的一組染色體稱為一個染色體組,而①和②為對同源染色體,③和④為一對同源染色體,所以一個染色體組中不能同時含有①和②,也壞能同時含有③和④,B錯誤。
C、對比父親的染色體組成,母親①和②為一對同源染色體,③和④為對同源染色體,說明母親細胞中的②號染色體易位到了③號染色體上,C正確。
D、母產生的卵細胞類型及比例為①③:①④:②③:②④═1:1:1:1,其中不攜帶常染色體的概率為,父親產生的精子均正常,因此該對夫婦再生一個不攜帶異常染色體的女兒的概率是×=,D錯誤。
故選:C。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染色體的組成以及基因在親子間的傳遞規(guī)律,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并應用相關知識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是本題考查的重點。
15.(2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 />
A.袁隆平院士培育高產雜交水稻是利用了生物多樣性的物種多樣性的價值
B.對破壞或污染的環(huán)境進行生態(tài)修復,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C.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獨立完成物質循環(huán),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例
D.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越長,能量傳遞效率越高
【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傳遞、逐級遞減。
【解答】解:A、袁隆平院士培育高產雜交水稻是利用了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多樣性的價值。A錯誤。
B、對破壞或污染的環(huán)境進行生態(tài)修復,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B正確。
C、物質循環(huán)具有全球性,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不能獨立完成物質循環(huán)。C錯誤。
D、相鄰兩營養(yǎng)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傳遞效率與食物鏈長短無關,D錯誤。
故選:B。
【點評】此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聯系實際,靈活作答。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4小題,共22分)
16.(4分)20世紀初葉,美國凱巴伯森林里約生存著4000頭鹿,為了保護鹿群,總統(tǒng)羅斯福下令殺狼保鹿。一段時間內鹿群數量猛增,到1924年甚至高達10萬頭,但病鹿壯鹿雜居,素質日下。龐大的鹿群瘋狂啃噬灌木、小樹,最后是大樹樹皮,原本茂盛的森林被一掃而光。森林被毀了,饑餓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到1942年僅存8000頭,且多是病弱殘鹿。不得已,當地居民又把狼請了回來……請據此分析作答:
(1)寫出重新引入狼之后,該森林中的一條食物鏈: 灌木(或樹)→鹿→狼 。
(2)狼吃掉的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鹿,捕捉能力弱的狼也因無法獲得食物而被淘汰。狼與鹿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這種現象在生態(tài)學上稱為 共同進化 。
(3)在森林中,狼可依據鹿發(fā)出的氣味追捕獵物,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具有 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穩(wěn)定 作用。
(4)重新引入狼之后,鹿的種群數量減少,植物和其他植食性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加。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角度分析,這些變化導致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組分增多,食物網變復雜 ,使得該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得到恢復。
【分析】(1)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2)共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3)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反之,自動調節(jié)能力就越弱。
【解答】解:(1)文中鹿群瘋狂啃噬灌木、小樹,引入狼之后,狼捕食鹿,因此該森林中的一條食物鏈是:灌木(或樹)→鹿→狼。
(2)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草原上,獵物可通過快速奔跑來逃脫被捕食,而捕食者則通過更快速的奔跑來獲得捕食獵物的機會,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這種現象在生態(tài)學上稱為共同進化。
(3)在森林中,狼可依據鹿發(fā)出的氣味,即化學信息追捕獵物,這體現了信息傳遞具有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穩(wěn)定。
(4)狼重新引入后,鹿的種群數量減少,植物的數量得以恢復,其他植食性動物也隨植物的恢復而恢復,這些變化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組分增多,食物網變復雜,自我調節(jié)能力增強,使得該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得到恢復。
故答案為:(1)灌木(或樹)→鹿→狼。
(2)共同進化。
(3)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進而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與穩(wěn)定。
(4)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組分增多,食物網變復雜。
【點評】理解共同進化的概念,識記生態(tài)系統(tǒng)信息的類型和信息傳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7.(6分)植物的功能性狀是植物生態(tài)學領域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內容之一,比葉面積(簡稱SLA)是葉片面積與葉片干重的比值,是植物葉性狀的一個重要指標。研究人員對淮北相山的5種植物葉片進行葉面積和葉干重的測量和稱重,并計算出比葉面積,請據表分析作答:
物種
扁擔木
柘樹
構樹
牡荊
酸棗
SLA平均值(m2/kg)
24.69
30.50
16.97
22.06
20.83
(1)在測定葉片干重實驗中,阻止篩管運輸的目的是 防止葉片合成的有機物向外運輸 ,如果處理不當使導管也受阻,葉片將會出現 萎蔫 現象。
(2)已知伴隨著植物單位葉面積中干物質含量的增加,葉片厚度相對增加,使得葉片內部的水分向葉片表面擴散的距離或阻力增大,從表格數據分析可以得出 構樹?。ㄌ钪参锩Q)是最適合生活在相對干旱的環(huán)境下,原因是 構樹的 SLA 最小,葉片厚,葉片內部的水分向葉片表面擴散的距離或阻力增大,水分不易散失,因此更適合生活在相對干旱的地區(qū) 。
(3)研究還發(fā)現,植物的葉面積系數與產量關系密切。葉面積系數(單位土地面積上時葉面積總和)與植物群體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質積累速率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由圖可知:當葉面積系數小于a時,隨葉面積系數增加,群體光合速率和干物質積累速率均 增加 。當葉面積系數超過b時,群體干物質積累速率降低,其原因是 群體光合速率不變,但群體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體干物質積累速率降低 。
【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呼吸作用是指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并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
(3)比葉面積(簡稱SLA)是葉片面積與葉片干重的比值,是植物葉性狀的一個重要指標。圖示曲線表示5種植物葉片進行葉面積和葉干重的測量和稱重,計算出比葉面積,據表信息分析作答。
【解答】解:(1)葉片中的篩管能夠運輸有機物,在測定葉片干重實驗中,阻止篩管運輸的目的是防止葉片合成的有機物向外運輸;如果處理不當使導管也受阻,影響水和無機鹽的運輸,葉片將會出現萎蔫現象。
(2)已知伴隨著植物單位葉面積中干物質含量的增加,葉片厚度相對增加,使得葉片內部的水分向葉片表面擴散的距離或阻力增大,從表格數據分析可以得出構樹是最適合生活在相對干旱的環(huán)境下,原因是構樹的SLA 最小,葉片厚,葉片內部的水分向葉片表面擴散的距離或阻力增大,水分不易散失,因此更適合生活在相對干旱的地區(qū)。
(3)由圖可知:當葉面積系數小于a時,隨葉面積系數增加,群體光合速率和干物質積累速率均增加,群體光合速率和干物質積累速率均增加。當葉面積系數超過b時,群體干物質積累速率降低,原因是群體光合速率不變,但群體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體干物質積累速率降低。
故答案為:
(1)防止葉片合成的有機物向外運輸;萎蔫
(2)構樹;構樹的 SLA 最小,葉片厚,葉片內部的水分向葉片表面擴散的距離或阻力增大,水分不易散失,因此更適合生活在相對干旱的地區(qū)
(3)增加;群體光合速率不變,但群體呼吸速率仍在增加,故群體干物質積累速率降低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光合作用過程和呼吸作用過程的聯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過程是考查的重點和難點,可以通過分析表格比較得出結論。
18.(6分)人體器官系統(tǒng)協(xié)調配合,才能使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進行。如圖為人體部分生理活動的示意圖(圖中數字Ⅰ~Ⅳ、①~⑤、1~8表示結構,字母A、B、C表示過程),請據圖分析作答:
(1)圖中結構4適于A過程的特殊結構有 小腸絨毛、皺襞 。
(2)心臟為血液循環(huán)提供動力,請寫出血液流動的途徑: 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ㄓ梦淖直硎荆V鲃用}的管壁彈性回縮使暫存的血液繼續(xù)流向全身各處,保證了血液的連續(xù)流動。請寫出動脈瓣的功能是 防止血液倒流 。
(3)呼吸道有骨或軟骨作支架,其作用是 保證氣體暢通 。
(4)人體呼吸系統(tǒng)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之間的生理活動,對于組織細胞生命活動的意義是 組織細胞得到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有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釋放出能量,用于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產生的廢物運走 。
(5)在腎單位的結構中,既屬于泌尿系統(tǒng)又屬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結構是 ?、邸。ㄌ钚蛱枺?。
【分析】觀圖可知:A表示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BC表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的過程,Ⅰ右心房,Ⅱ右心室,Ⅲ左心房,Ⅳ左心室;①入球小動脈,②出球小動脈,③腎小球,④腎小囊,⑤腎小管;1食道,2胃,3胰腺,4小腸,5肝臟,6膽囊,7盲腸,8闌尾。
【解答】解:(1)④是小腸,A表示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小腸適于吸收過程的特殊結構有環(huán)形皺襞和小腸絨毛,這些結構大大增加了吸收的總面積。
(2)根據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不同,可以分為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兩部分,如圖:
心臟為血液循環(huán)提供動力,血液流動的途徑: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心臟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側的心室和心房之間有房室瓣,保證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心室與動脈之間有動脈瓣,保證血液從心室流向動脈。即動脈瓣的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
(3)呼吸道是氣體出入的通道,有骨或軟骨作支架,其作用是保障氣體暢通。B表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的過程中氧氣擴散進入血液,此過程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
(4)人體呼吸系統(tǒng)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之間的生理活動,對于組織細胞生命活動的意義是組織細胞得到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有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釋放出能量,用于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并把產生的廢物運走。
(5)③腎小球實際上是一個彎曲盤繞的毛細血管球,對血液起濾過作用,因此它屬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腎小球與腎小囊構成腎小體,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腎單位,腎單位是構成腎臟的基因單位,因此腎小球又屬于泌尿系統(tǒng)的結構。
故答案為:
(1)小腸絨毛、皺襞。
(2)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防止血液倒流。
(3)保證氣體暢通。
(4)組織細胞得到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有機物在氧氣的作用下分解釋放出能量,用于人體的各 項生命活動,并把產生的廢物運走。
(5)③。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過程、尿的形成過程、血液循環(huán)途徑及循環(huán)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等知識。
19.(6分)貓有純色(如黑色、白色等)和色斑的毛色性狀。該毛色性狀由一組復等位基因①所控制且這組復等位基因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基因控制性狀的關系是A(白色)、A1(大色斑)、A2(小色斑)、A3(純有色)。貓的毛長性狀分為長毛和短毛,由B、b控制。研究人員進行了相關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請據表分析作答:
組別
雜交親本組合
F1表現型及比例
小色斑
短毛
小色斑長毛
純有色短毛
純有色長毛
白色短毛
白色長毛
大色斑短毛
①
白色短毛×白色短毛
25%
75%
②
白色長毛×純有色長毛
50%
50%
③
小色斑短毛×大色斑長毛
25%
25%
50%
④
小色斑短毛×小色斑短毛
?
?
?
6.25%
注:[①]在種群中,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點上,可以存在兩種以上的等位基因。
(1)分析第 ?、刍颌堋〗M的雜交結果,可知毛長中 短毛 是顯性性狀。
(2)分析第③組的實驗結果可知,F1中小色斑個體的基因型有 一 種。
(3)上述雜交組合及結果可證明A2對A1是 隱性?。ㄌ睢帮@性”或“隱性”),A對 A3 是顯性。若要驗證A對其他的復等位基因也是顯性,利用上述實驗中的個體進行雜交,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結果。 以上述親本中的白色個體與小色斑個體雜交,若F1中白色:小色斑:純有色為2:1:1,則說明A對A2為顯性;上述親本中的白色個體與大色斑個體雜交,若F1中白色:大色斑:純有色為2:1:1,則說明A對Al為顯性。 。
【分析】(1)生物的性狀由基因控制,基因有顯性和隱性之分;當細胞內控制某種性狀的一對基因都是顯性基因或一個是顯性、一個是隱性基因時,生物體表現出顯性基因控制的性狀;當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都是隱性時,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才會表現出來.
(2)在遺傳學上,把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種雜交一代所顯現出來的親本性狀,稱為顯性性狀,把未顯現出來的那個親本性狀,稱為隱性性狀;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稱顯性基因,通常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稱隱性基因,通常用小寫英文字母表示。
【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第③組“毛長性狀”的雜交結果可知:親代中具有短毛和長毛兩種性狀,而子代中只表現出短毛性狀,由此可知在短毛與長毛這對相對性狀中,短毛是顯性性狀,長毛是隱性性狀,并且親代短毛的基因組成是BB,長毛的基因組成是bb。
分析表格中第④組“毛長性狀”的雜交結果可知:親代中都表現短毛性狀,而在子代中出現了長毛性狀,由此可判定:短毛是顯性性狀、長毛是隱性性狀。
(2)分析表格中“毛色”這組相對性狀的遺傳情況,由第①組的雜交結果可知:白色(A)是顯性性狀,純有色(A3)是隱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都是AA3,其遺傳圖解如圖所示:
由第②組的雜交結果可知,親代的基因組成是AA3×A3A3,其遺傳圖解如圖所示:
由第③組的雜交結果可知,親代的基因組成是A2A3×A1A3,其遺傳圖解如圖所示:
后代的基因組成是A1A2(大色斑)、A2A3(小色斑)、A1A3(大色斑)、A3A3(純有色);即F1中小色斑個體的基因型有一種(A2A3)。
(3)由第③組“毛色”這組相對性狀的雜交結果可知,親代的基因組成是A2A3×A1A3,后代的基因組成是A1A2(大色斑)、A2A3(小色斑)、A1A3(大色斑)、A3A3(純有色),可知A2對A1是隱性。
由第①組“毛色”這組相對性狀的雜交結果可知:白色(A)是顯性性狀,純有色(A3)是隱性性狀,親代的基因組成都是AA3;A對A3是顯性。
若要驗證A對其他的復等位基因也是顯性,以上述親本中的白色個體與小色斑個體雜交,若F1中白色:小色斑:純有色為2:1:1,則說明A對A2為顯性,遺傳圖解如圖所示:
以上述親本中的白色個體與大色斑個體雜交,若F1中白色:大色斑:純有色為2:1:1,則說明A對Al 為顯性,遺傳圖解如圖所示:
故答案為:(1)③或④;短毛。
(2)一。
(3)隱性;A3;以上述親本中的白色個體與小色斑個體雜交,若F1中白色:小色斑:純有色為2:1:1,則說明A對A2為顯性;以上述親本中的白色個體與大色斑個體雜交,若F1中白色:大色斑:純有色為2:1:1,則說明A對Al 為顯性。
【點評】理解基因的顯隱性及其與性狀表現之間的關系是解答該題的關鍵;在利用表格數據時要注意把兩組相對性狀分開分析。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2023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試卷,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生物試卷,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生物]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題生物試卷(原題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生物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題真題生物真題解析版docx、生物202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題真題生物真題原題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