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2020-學年高一地理課時同步練(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
地理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防避同步練習題
展開
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防避同步練習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一、單選題
自救和互救包括災前準備、災中救助和災后自我保護三個方面。自救和互救對挽救生命至關重要。救災物資儲備基地和應急避難場所是災前準備的重要手段。據(jù)此回答下列問題。
1.某救災物資儲備基地儲備的救生類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該基地及其附近地區(qū)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是( )
A.旱災B.泥石流C.洪澇D.寒潮
2.在自然災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確的是( )
A.遭遇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山坡轉移
B.地震發(fā)生時,應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
C.若洪水來襲,應盡量逃向地勢高的地方
D.地震發(fā)生后,應立即返回家中搶救財產
3.北京市在太陽宮公園等處建設了大型應急避難場所。該應急避難場所( )
A.專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難空間B.應配備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資
C.適合建在地形平坦開闊的遠郊區(qū)縣D.平??捎米鞔笮屯\噲鍪褂?br>4.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災活動強度,應采取的主要防災減災措施包括( )
①完善應急避難場所 ②調整產業(yè)結構
③人口外遷 ④房屋加固
⑤組建志愿者隊伍 ⑥避災自救技能培訓
A.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
2018年5月12日是我國第九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開展防災減災活動,對我國的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意義重大。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下列事例中,屬于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的是( )
①興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 ②興建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
③加固長江、黃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帶修建沿海防護林工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下列有關在防災減災中的個人行為,不妥當?shù)氖牵? )
A.優(yōu)先拯救生命是災難救助的一項基本原則
B.當災難突然降臨時,最要緊的是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
C.防災減災是社會行為,個人無能為力
D.在不同的災難和瞬息萬變的災情面前,需要冷靜地采取適當?shù)膽獙Ψ绞?br> 火災是森林面積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19年9月以來的澳大利亞東部森林大火持續(xù)肆虐,是當?shù)厥飞献顕乐氐幕馂?。圖一為美國宇航局地球觀測站11月7日拍攝的山火煙霧擴散及周邊區(qū)域的照片。圖二為“澳大利亞不同地區(qū)最容易發(fā)生火災季節(jié)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7.圖一所示區(qū)域容易發(fā)生火災的季節(jié)是( )
A.春B.夏C.秋D.冬
8.11月7日,防止悉尼附近地區(qū)森林大火蔓延的最佳做法是( )
A.疏散著火點西南方向的居民B.優(yōu)先發(fā)布搶救野生動物預警
C.及時實施當?shù)氐奈魉畺|調 D.清伐著火點東側的地表
2019年11月14日,印尼馬魯古海北部發(fā)生里氏7.2級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9.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殼B.上地幔C.地核D.軟流層
10.下列合理有效的防震減災措施是( )
①健全防震減災工作體系 ②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
③震時高層住戶應迅速乘電梯逃離 ④戶外避震應選擇在墻腳處蹲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滑動面,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xiàn)象。山體滑坡與巖土的抗剪強度關系密切,巖土的抗剪強度越大,巖土越穩(wěn)定;巖土的抗剪強度與巖土的顆粒、密度、孔隙大小和含水量緊密相關,同時還受到溫度、植被狀況、降水強度等因素的影響。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1.下列自然環(huán)境因素能降低巖土的抗剪強度的是( )
A.高原地形,晝夜溫差小B.石灰?guī)r地層,巖性柔軟
C.土層含水少,巖土干燥D.夏季炎熱,遭遇強降水
12.植被能起到固坡、護坡的作用,但植被覆蓋率提高也可能加劇滑坡產生,其原因可能是( )
A.增強下滲,增加巖土含水量B.根系蔓延,提高巖土抗剪強度
C.加強風化,降低巖土的密度D.減少蒸發(fā),增加坡體穩(wěn)定性
自然災害給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加強防災減災建設。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防災減災的主要目的是 ( )
①減少災害發(fā)生的次數(shù) ②戰(zhàn)勝自然災害
③杜絕自然災害 ④減輕災害發(fā)生的損失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下列有關我國防災減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
B.面臨重大災害,要各自為戰(zhàn),無需統(tǒng)一行動
C.嚴密組織各種力量,全民參與抗災
D.中央統(tǒng)一決策,部門地方要分工協(xié)作
下圖是某地區(qū)大地震后救災工作程序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
15.圖中所示救災工作程序還可能適用于 ( )
A.鼠害B.洪澇
C.旱災D.寒潮
16.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災活動強度,應采取的主要防災減災措施包括 ( )
①完善城市功能區(qū)劃 ②調整產業(yè)結構
③人口外遷 ④房屋加固
⑤組建志愿者隊伍 ⑥避災自救技能培訓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17.減輕臺風災害對我國的影響,最重要的措施是 ( )
A.植樹造林,修建各種水利設施
B.臺風季節(jié)做好沿海居民的遷移工作
C.進行人工消雨作業(yè),減弱臺風的暴雨和風速
D.加強對臺風的監(jiān)測和預報
二、綜合題
18.2月21日到25日,一股強冷空氣自西北向東南席卷全國。中央氣象臺及相關省市氣象臺連續(xù)發(fā)布寒潮警報。據(jù)此并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1)寒潮是指大范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天氣現(xiàn)象的過程。
(2)寒潮主要有哪些危害?
(3)圖中A、B兩地緯度相同,降溫幅度卻相差較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4)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防御寒潮的措施。
19.福建省與臺灣省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福建省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分布面廣,是全國地質災害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預防地質災害十分重要。左圖示意福建省的地形河流圖、中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圖。右圖示意該區(qū)域1990~2006年地質災害各月多年平均發(fā)生的次數(shù)。
材料二、福建省的年降水量分布圖。
(1)分析圖中 5、6、7、8 月滑坡、泥石流發(fā)生次數(shù)變化的自然原因。
(2)概括福建省的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其原因。
(3)簡析福建省多地震的原因。
(4)說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間分布的特點。提出福建省預防滑坡、泥石流災害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20.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東北部某地發(fā)生6.4級地震(下圖),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發(fā)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該地區(qū)冬、夏季多為偏南風。
(1)此次地震的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為什么?
(2)分析影響圖示震區(qū)開展救災工作的不利自然條件。
(3)在災后重建過程中,有專家認為丙村不適合原址重建。說明丙村需要異地重建的依據(jù)。
參考答案
【答案】 1.C 2.D 3.B
【解析】
1.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發(fā)生水災時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斷該基地附近主要災害為水災。故C正確,A、B、D錯誤。
2.A.遭遇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山坡轉移,A正確;B.地震發(fā)生時,應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B正確;C.若洪水來襲,應盡量逃向地勢高的地方,C正確;
D.地震發(fā)生后,不可返回家中搶救財產,D 不正確。故選D。
3.A.應急避難場所是人類躲避災害而提供的避難空間,這里的災害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A錯誤;B.應急避難場所應具備救災帳篷、簡易活動房屋、醫(yī)療救護和衛(wèi)生防疫措施、應急水電設施、應急廁所等基礎設施配置,故應配備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資,B正確;C.應急避難場所可設在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學校運動場和室內公共的場、館、交通便利的地區(qū),而不是遠郊區(qū)縣,C錯誤;D.應急避難場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車場,D錯誤。
【答案】4.C
【解析】
為減災救災,應完善的城市功能區(qū)劃、盡量加固房屋、組建救災志愿者隊伍、培訓避災自救技能等措施,有利于震后救災活動的有序進行,使防災減災達到良好的效果。調整產業(yè)結構與防災減災關系不大;人口外遷不適于大城市防災減災實際。故C正確,A、B、D錯誤。
【答案】5.D 6.C
【解析】
5.①興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與③加固長江、黃河大堤屬于水利工程,可以起到防范洪澇災害的作用。①③正確。②興建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屬于防災生物工程措施,可以保持水土,減少河道泥沙淤積,防范水旱災害。②正確。④在沿海一帶修建沿海防護林工程,可以消減風浪,固岸護堤,減少臺風、風暴潮災害的損失等。④正確。D正確。故選D。
6.生命高于一切,優(yōu)先拯救生命是災難救助的一項基本原則,A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當災難突然降臨時,最要緊的是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充滿希望,可以更好地防災自救,B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防災減災是社會行為,也是個人的友愛互助行為,只有人人參與,才可能形成強大的抗災力量,C說法錯誤,符合題意。在不同的災難和瞬息萬變的災情面前,需要冷靜地采取適當?shù)膽獙Ψ绞?,?zhèn)定、科學自救,減少災害損失,D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C正確。故選C。
【答案】 7.B 8.D
【解析】
7.由材料可知,圖示區(qū)域發(fā)生火災位置在大分水嶺東側,澳大利亞東南部,結合右側澳大利亞不同地區(qū)容易發(fā)生火災季節(jié)分布圖,圖示區(qū)域附近火災多發(fā)生在夏季,夏季氣溫高,持續(xù)高溫,加之降水少,容易發(fā)生火災,故選B。
8.讀圖可知,圖示區(qū)域煙霧飄向東北方向,在風力作用下,火勢向東北方向蔓延,所以應疏散著火點東北側居民,清伐著火點東側的地表,A錯、D對。發(fā)布搶救野生動物預警,B錯。分水嶺東側水資源豐富,西側降水少,不適宜實施,且及時實施西水東調需要較長時間,C錯。故選D。
【答案】9.B 10.A
【解析】
9.據(jù)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約50千米,地殼的厚度不超過33千米,A錯誤。地慢的位置約為地下33千米至2900千米之間,因此本次地震的震源應位于上地幔,B正確。地核的位置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軟流層的位置在地下80千米至400千米左右,均不符合,CD錯誤。故選B。
10.健全防災減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可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①正確。開展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可有效幫助群眾了解防震減災相關知識,從而減少傷亡,②正確。地震發(fā)生時,高層住戶應走樓梯逃離,而不應乘坐電梯,③錯誤。戶外避震應選擇在開闊地帶躲避,④錯誤。故選A。
【答案】11.D 12.A
【解析】
11.晝夜溫差小,巖體膨脹收縮變化小,有利于提高巖土的抗剪強度,A錯誤。石灰?guī)r巖性柔軟,反映的是巖土自身的特征,并不是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B錯誤。土壤含水量少,巖體干燥,巖體堅硬,有利于提高巖土抗剪強度,C錯誤。夏季炎熱,遭遇強降水,巖土含水量增加,巖土變得松軟,抗剪強度會降低,D正確。故選D。
12.植被增加,降低地表徑流速度,會增加下滲量,增加巖土含水量,從而降低巖土抗剪強度,加劇滑坡的發(fā)生,A項正確。根系蔓延,巖土抗剪強度提高,不利于滑坡的產生,B錯誤。植被對巖土的密度影響較小,C錯誤。坡體穩(wěn)定性增加不利于滑坡的產生,D錯誤。故選A。
【答案】13.C 14.B
【解析】
13.自然災害目前無法完全戰(zhàn)勝,②錯誤。自然災害目前也無法完全杜絕和避免,③錯誤。故選C。
14.我國防災減災過程中一旦面臨重大災害要由中央統(tǒng)一決策地方部門分工協(xié)作,全民參與,不應該各自為戰(zhàn),B錯誤。故選B。
【答案】 15.B 16.D
【解析】
15.由圖示信息知,地震對建筑物等基礎設施產生毀滅性的破壞,四個選項中只有洪澇符合條件,會帶來建筑物等基礎設施產生毀滅性的破壞,所以選B。
16.調整產業(yè)結構和人口外遷不會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災活動強度,完善城市功能區(qū)劃、房屋加固、組建志愿者隊伍和避災自救技能培訓,有利于降低大城市地震破壞程度和震后救災活動強度,所以選D。
【答案】17.D
【解析】
根據(jù)臺風危害是狂風暴雨、沿海形成風暴潮,植樹造林,修建各種水利設施有利防洪,但不是應對臺風最重要的措施,A錯誤;臺風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整個臺風季節(jié)讓沿海居民遷移不合實際,B錯誤;目前技術不能對臺風進行人工消雨作業(yè),減弱臺風的暴雨和風速,C錯誤;最重要的措施是提前加強對臺風的監(jiān)測和預報,讓居民做好應對準備工作,D正確。故選D。
18.【答案】(1)降溫、大風、雨雪、霜凍
(2)降溫使農作物受凍害;大風能吹翻船只,摧毀建筑物,破壞牧場;大雪、凍雨可壓斷電線、折斷電桿,造成通信和輸電線路中斷,阻斷交通等。
(3)A地處于四川盆地中,冷空氣受盆地北部秦巴山地阻擋,難以影響該地;B地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地勢較為平坦,受冷空氣影響大降溫劇烈。
(4)提前發(fā)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做好;做好對農作物、牲畜的防寒準備,提醒居民要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工作。
19.【答案】(1)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5—8月降水多,滑坡、泥石流發(fā)生次數(shù)多。 6月份降水多,多暴雨,易引發(fā)滑坡、泥石流災害;7月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災害較少。
(2)根據(jù)圖中等降水量線的數(shù)值,可判斷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不均,由東南向西北增多(內地降水多于沿海)。原因是:福建省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夏季風)濕潤氣流;自東南向西北地勢逐漸升高,氣流受地形抬升作用,產生地形雨,降水增多。
(3)福建省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福建省位于環(huán)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處);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由構造變動引發(fā)地震。
(4)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區(qū),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qū)。加強對滑坡、泥石流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及時準確發(fā)布災害信息; 提高建筑物的抗災能力(強度),建設護坡工程;植樹造林;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應急處置機制);增強對民眾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答出2點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題以福建省為背景,考查福建省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災減災措施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識,總體難度適中,重在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
【詳解】
(1)分析圖中5、6、7、8月滑坡、泥石流發(fā)生次數(shù)變化的自然原因主要從當?shù)氐臍夂?、地形、地質等方面入手。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5—8月降水多,滑坡、泥石流發(fā)生次數(shù)多,但不同的月份還是有一定的差異。6月份受鋒面雨帶的影響,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發(fā)滑坡、泥石流災害;7月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少,滑坡、泥石流災害較少。
(2)概括福建省的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主要從海陸位置、地形等方面進行分析。根據(jù)圖中等降水量線的數(shù)值,可判斷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不均,由東南向西北增多,內地降水多于沿海。主要原因是:福建省距海近,降水主要來自夏季東南季風的濕潤氣流;福建省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地勢逐漸升高,氣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降水逐漸增多。
(3)福建省多地震的原因主要是福建省位于環(huán)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消亡邊界處,屬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之下,引起地殼構造變動引發(fā)地震。
(4)從圖中不難看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間分布上的差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內陸,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結合福建省的地形地貌特征等,滑坡、泥石流分布區(qū)主要位于山區(qū),因山區(qū)地勢起伏大,且多暴雨;沿海地區(qū)距離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邊界近,地殼運動活躍,多地震。福建省預防滑坡、泥石流災害采取的具體措施為加強對滑坡、泥石流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及時準確發(fā)布災害信息; 提高建筑物的抗災強度,建設護坡工程;植樹造林;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及應急處置機制;大力進行宣傳教育,增強民眾防災減災的意識。
20.【答案】(1)甲村震中距較?。患状寰用顸c較多,人口稠密。
(2)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勢落差較大,交通不便;位于兩條斷裂帶之間(靠近斷裂帶),地質結構不穩(wěn)定,余震易引發(fā)滑坡。
(3)位于斷層附近,地震頻繁,巖石破碎;等高線較密集,地勢起伏較大;該冬、夏季多為偏南風(來自印度洋),在丙處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fā)。(答出4點)
【解析】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地震烈度的影響因素、地震與抗震救災等相關知識。難度一般,需要加強對課本相關知識的理解與遷移應用。
【詳解】
(1)讀圖可知,甲村距離震中更近,震中距較小,同時甲村居民點較多,人類活動對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影響較大,因此地震發(fā)生后,甲村的烈度大于乙村。
(2)注意題干限定詞“自然條件”。根據(jù)材料可知,該區(qū)域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藏高原地區(qū)高寒缺氧,不利于抗震救災工作的開展;其次,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該區(qū)域地勢落差大,交通不便;同時,位于兩條斷裂帶之間,地質結構不穩(wěn)定,余震容易引發(fā)滑坡等次生災害,也不利于抗震救災工作的開展。
(3)該題需要結合圖示信息分析丙村所在地區(qū)的特點。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丙村位于斷層附近,地震頻繁,巖石破碎;同時,該地等高線密集,地勢起伏大,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該地區(qū)冬夏季節(jié)多為偏南風,來自印度洋的偏南風在丙處容易受到地形抬升的影響而多地形雨,而該地地勢起伏大,巖石破碎,松散物質較多,容易誘發(fā)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在丙村不適合原址重建,而應該異地重建。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一節(jié) 自然災害的成因課堂檢測,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防避練習,文件包含42自然災害的防避練習-愛上地理課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解析版docx、42自然災害的防避練習-愛上地理課2020-2021學年高一同步課堂新教材魯教版必修第一冊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jié) 自然災害的防避一課一練,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