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中模擬卷(一)(2)-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
展開
這是一份【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中模擬卷(一)(2)-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文件包含新教材高一地理上學期期中模擬卷一魯教原卷版docx、新教材高一地理上學期期中模擬卷一魯教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班級 姓名 學號 分數 高一地理上學期期中模擬卷(一)(滿分:100分,時間:60分鐘)一、單項選擇(每小題2分,共60分)2019年1月3日上午10時26分,“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傳來喜訊,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了人類探測器第一次月背軟著陸的夢想。月球背面是人類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研究過的月球區(qū)域?!版隙鹚奶枴敝懺卤巢粌H是中國航天科技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上圖是“嫦娥四號”發(fā)回的首張月球背面照片。讀圖,回答1~3題。1.“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的天體所屬天體系統中,等級最低的是( )A.河外星系 B.銀河系 C.太陽系 D.地月系【答案】 D【解析】 “嫦娥四號”著陸于月球,月球處在地月系,地月系處在太陽系,太陽系處在銀河系,所以地月系等級最低。2.“嫦娥四號”在月球上迎來第一個月晝時,可能觀測到的行星是(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土星A.?? B. ?? C.?? D.??【答案】A【解析】當月晝來臨時,月球背面面向太陽,即月球位于地球公轉軌道的內側,故只能觀測到地球軌道以內的行星,即水星和金星,故A項正確。3.月球上一片荒涼,目前未探測到生命跡象,而地球上卻生機盎然,主要是因為地球( )?離太陽的距離比月球適中 ?體積與質量適中 ?自轉周期適中 ?宇宙環(huán)境更安全 ?有太陽光照。A.?? B. ?? C.?? D.??【答案】B【解析】月球與地球距離約38萬千米,與日地距離相比,差距可以忽略不計,?項錯誤;月球體積與質量太小,引力不足以將大氣留在月球周圍導致無法存在生命,?項正確;月球自轉周期27.32天,太長,導致月球溫度過高和過低,?項正確;月球與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類似,均有自己的軌道且互不干擾,?項錯誤;月球擁有自轉和公轉,有固定規(guī)律的太陽光照,?項錯誤。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處,我們經常見到下圖所示的交通信號燈,據此完成4-5題。4.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號燈的亮度會出現變化,你認為影響因素主要是( )A.地形地勢 B.天氣狀況 C.緯度位置 D.晝長時數好教【答案】B育【解析】由圖可知,該交通信號燈所用電源是太陽能電池,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號燈的亮度出現變化主要是因為天氣的陰晴變化,導致太陽能電池蓄能多少不同,從而導致交通信號燈亮度發(fā)生變化。5.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設置這種交通信號燈效果會更好 ( )A.哈爾冰 B.拉薩 C.成都 D.???/span>【答案】B【解析】設置使用太陽能電池作為能源的交通信號燈的城市,一定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哈爾冰所處緯度高,太陽高度小,太陽能資源也不豐富;拉薩海拔高,空氣稀薄,地處內陸,降水較少,晴天多,太陽能資源豐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口位于南部海島,兩地陰雨天氣多,太陽能資源貧乏。 下圖是NASA拍攝的“太陽笑臉圖”。如果你把頭向右邊傾斜,你從這張照片上會清楚地看到太陽的兩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顴骨??茖W家表示,“兩只眼睛、鼻子、嘴以及顴骨”可能是太陽活動活躍的區(qū)域。據此完成6-7題。6.“鼻子”所處的太陽大氣圈層有什么特點( )A.亮度最亮 B.厚度最厚 C.溫度最高 D.太陽大氣最外層【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鼻子”比周圍區(qū)域暗,說明“鼻子”是黑子發(fā)生的結果。黑子發(fā)生在太陽大氣的光球層,光球層是太陽大氣最亮的圈層,人類肉眼看到的太陽就是光球層,A項正確。7.關于太陽活動說法正確的是( )A.太陽活動具有周期性,周期為11年B.會干擾無線電長波通信C.會干擾地球磁場,引發(fā)“磁暴”D.使地球極地地區(qū)出現極光【答案】B【解析】太陽活動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 讀地層分布圖,完成8-9題。8.巖層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②、③ 好教C.③、④ D.①、④【答案】C【解析】化石存在于沉積巖中,而③④巖層屬于巖漿巖。9.巖層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②①③④【答案】D【解析】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方法:(1)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規(guī)律是巖層下老上新。(2)侵入的巖層晚于被侵入的巖層。(3)受巖漿活動高溫高壓的影響而變質的巖層,晚于相鄰的巖層。 10.下列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順序正確的是①魚類 ②爬行類 ③兩棲類 ④鳥類 ⑤無脊椎動物 ⑥哺乳動物A. ⑤③①②④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⑤①③②④⑥【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質年代。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哺乳類。因此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順序是⑤無脊椎動物、①魚類、③兩棲類、②爬行類、④鳥類和⑥哺乳類。故選D。 11、恐龍時代最繁盛的植物是( )A.海生藻類植物 B.陸生蕨類植物 C.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答案】D【解析】恐龍時代,被子植物出現,裸子植物繁盛。 干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溫度在150 ℃以上。通過注入涼水,吸收巖體熱量轉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發(fā)電、供暖等。在綜合分析地質條件后,2017年9月我國在青海省鉆獲236 ℃的高溫干熱巖體。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回答12-13題。12.巖石圈( )A.等同于地殼 B.屬于地球外部圈層C.由巖石組成,且全球厚度不均一 D.包括軟流層和地殼【答案】C【解析】巖石圈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的巖石組成,厚度不一,陸地較厚,海洋較薄,位于軟流層之上。13.關于干熱巖的說法下列正確的是( )A.位于上地幔的頂部 B.位于地殼C.干熱巖廣泛分布于我國全國各地 D.干熱巖來源于軟流層【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干熱巖是一種高溫巖體,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應屬于地殼,B項正確。 讀地球圈層構成示意圖,回答14-15題。14.圖中所示的①②③圈層分別是( )A.水圈、生物圈、大氣圈 B.生物圈、大氣圈、水圈C.生物圈、水圈、大氣圈 D.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答案】C【解析】圖中所示的圈層是地球外部圈層,最上面③是大氣圈,位于最下面的是巖石圈;跨三個圈層的①是生物圈;②是水圈,故C項正確。15.關于圖中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圈層是生物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B.②圈層是一個不連續(xù)規(guī)則的圈層C.巖石圈是地球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小的圈層D.③圈層是內外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圈層【答案】D【解析】①圈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A項錯誤;②圈層是一個連續(xù)不規(guī)則的圈層,B項錯誤;巖石圈不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C項錯誤;③圈層是大氣圈,外部圈層中厚度最大的圈層,D項正確。 2012年10月14日,奧地利人鮑姆加特納乘坐氦氣球從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自由落體運動。讀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回答16-18題。16.關于大氣垂直分層對應正確的是( )A.①—平流層 B.②—對流層C.③—臭氧層 D.④—電離層【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①為對流層,②為平流層;③為中間層,④為電離層。17.鮑姆加特納起跳時位于( )A.對流層 B.平流層 C.中間層 D.電離層【答案】B【解析】讀圖可知,鮑姆加特納乘坐氦氣球從39千米的高空跳下,39千米主要位于②層,由上題分析可知,②為平流層,故B項正確。18.鮑姆加特納在降落過程中,氣溫( )A.先降低再升高 B.先升高再降低C.逐漸升高 D.逐漸降低【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從39千米的平流層垂直跳下,主要經歷平流層和對流層,結合圖示溫度變化可知,溫度先降低再升高,故A項正確。 “陽傘效應”是指人類的生產生活、戰(zhàn)爭、森林草原火災、火山爆發(fā)等人文與自然的活動,向大氣排入大量的煙塵,這些彌漫于大氣中的煙塵猶如地球的一把“遮陽傘”。據此完成19題。19.“陽傘效應”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氣的吸收作用增強 B.大氣的保溫作用增強C.大氣的散射作用增強 D.大氣的反射作用增強 【答案】D【解析】據“陽傘效應”的概念可知,受大氣中大量煙塵的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減少,這主要與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有關。 在低層空氣中,各高度上的風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氣運動所受的摩擦力隨高度增大而減小。這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不隨高度變化的情況下,距地面越高,風速越大,風與等壓線的夾角越小。據此完成20-21題。20.假設將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風向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則下面圖示中能表示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風隨高度變化的是( )【答案】B【解析】近地面的大氣從高壓流向低壓,南半球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最終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定夾角,隨海拔升高,摩擦力變小,夾角變小,最終與等壓線平行,故B項正確。21.根據上題圖示信息,低壓可能位于該地的( )A.東 B.南 C.西 D.北【答案】D【解析】結合上題分析,低壓應位于該地北側。 下圖為全球水循環(huán)模式圖,箭頭代表水循環(huá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據此回答22-24題。22.若水循環(huán)總量為100單位,M、N分別為( )A.100、84 B.16、84 C.7、23 D.16、23【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指向M的箭頭只與兩個數值有關,P是海水蒸發(fā)(84),T代表有77個單位以降水形式落回海洋,所以指向M的只有7個單位;指向N的兩個數值,一個是M(7),另一個是Q(16),所以N為23。故C項正確。23.圖中哪環(huán)節(jié)與奔騰的長江水無關( )A.P B.M C.N D.T【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T指海面上的降水,與陸地徑流無關;Q代表的是全球陸地上的水汽蒸發(fā),也包括植物的蒸騰;海水蒸發(fā)(P)形成大氣水,部分大氣水經水汽輸送(M)帶至陸地,并形成降水(N),在地表匯集形成地表徑流(S),與奔騰的長江水有關。24.人類人工降雨所在的環(huán)節(jié)是( )A.M B.S C.N D.Q【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M表示水汽輸送,N表示陸地降水,Q表示陸地蒸發(fā),S表示地表徑流。人類人工降雨主要影響降水環(huán)節(jié),故C項正確。 海水溫度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洋流性質(暖流和寒流)的影響。讀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洋面年平均水溫圖,回答25-27題。25.關于圖示區(qū)域海水水溫分布特點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同緯度水溫西高東低B.高緯度海區(qū)東部海水不易結冰C.西部水溫溫差大于東部D.由南向北海水溫度遞減變化西部大,東部小【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同緯度海水溫度西低東高;高緯度東部海區(qū)海水溫度較高,不易結冰;西部海水溫差大于東部;由南向北海水溫度遞減變化西部大,東部小。26.造成甲、乙兩個海區(qū)海水溫度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洋流性質 B.海陸位置 C.緯度位置 D.盛行風向【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甲海區(qū)水溫低,乙海區(qū)水溫高。甲海區(qū)受寒流影響,乙海區(qū)受暖流影響,故甲海區(qū)水溫低于乙海區(qū),A項正確。27.造成甲、丙兩個海區(qū)海水溫度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洋流性質 B.海陸位置 C.緯度位置 D.盛行風向【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甲海區(qū)緯度高,水溫低;丙海區(qū)緯度低,水溫高,故C項正確。 讀我國植被分布模式圖,回答28-30題。28.圖中①②分別為( )A.①為溫帶草原,②為溫帶荒漠B.①為溫帶草原,②為亞寒帶針葉林C.①為溫帶荒漠,②為亞寒帶針葉林D.①為溫帶荒漠,②為溫帶草原【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③區(qū)域距海近,為落葉闊葉林。沿③②①的方向變化,降水逐漸減少,故②為溫帶草原,①為溫帶荒漠。29.圖中④地植被特點( )A.夏季蔥綠,冬季落葉 B.葉子呈針狀C.草本植物為主 D.一年四季常青【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④位于我國南方地區(qū),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為常綠闊葉林。30.圖中⑤的植被與下列哪個地區(qū)的植被類似( )A.西歐 B.泰國C.東非高原 D.地中海沿岸【答案】B【解析】讀圖可知,⑤位于我國最南部地區(qū),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qū),為熱帶季雨林。泰國屬于熱帶季風氣候,為熱帶季雨林;西歐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為落葉闊葉林;東非高原屬于熱帶草原氣候,為熱帶草原;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二、綜合題(共40分)31.讀印度洋西北部海域上升流的形成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24分)(1) 洋流A為________(“暖”或“寒”)流。據圖說明成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說明圖中洋流對A處及沿岸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此時,一艘油船從B國駛向我國,航速較________(“快”或“慢”),據圖中信息說明判斷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若一艘貨輪在C處發(fā)生漏油事故,油污是否會到達A處,說明判斷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寒 該海域有上升流,將海底的冷海水帶到海洋表層,使表層海水水溫降低。(2)A處沿岸地區(qū)受寒流影響,具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促進荒漠景觀的形成;受上升流的影響,促進漁場的形成。(3)快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表層海水向東流,順風順水。(4)會。在表層,油污向東擴散,又受表層暖流和表層寒流的影響,油污被帶到A海域。【解析】第(1)題,據圖例可知,A洋流為寒流。結合上升流可知,A處表層海水水溫較低,形成寒流。第(2)題,A處受寒流和上升流雙重影響,易形成漁場,沿岸地區(qū)易形成荒漠景觀。第(3)題,結合盛行風向和洋流流向判斷。第(4)題,結合洋流流向判斷。3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植被覆蓋度反映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面積的大小及植被生長的茂盛程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長狀態(tài)和生長趨勢。我國華北平原光熱資源豐富,主要種植冬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同一農業(yè)耕作區(qū)內,不同農作物的植被覆蓋度差異明顯。下表為華北平原主要農作物生長時間。下圖為華北平原植被生長期內林地和耕地生態(tài)區(qū)植被覆蓋度變化趨勢。 播種時間主要生長時間收獲時間冬小麥10月4~5月6月玉米6月7~9月10月 (1)華北平原屬于_____________氣候,氣候特點為_________ ____________,主要植被類型為________________。(6分)(2)說出林地生態(tài)區(qū)生長期內植被覆蓋度季節(jié)變化特點,并分析原因。(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耕地生態(tài)區(qū)生長期內植被覆蓋度出現雙峰值的原因。(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溫帶季風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落葉闊葉林(2)特點:春季開始上升,夏季達到最高,秋季開始下降。原因:華北平原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春季氣溫回升,林地植物開始生長;夏季,水熱充足,植物生長旺盛,植被覆蓋度達到最大;秋季氣溫降低,降水減少,植被覆蓋度隨之下降。(3)華北平原種植冬小麥,4~5月份正值冬小麥生長期,植被覆蓋度達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麥的收獲期,植被覆蓋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作物達到生長期峰值。【解析】第(1)題,華北平原位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植被類型為落葉闊葉林。第(2)題,讀圖即可判斷植被覆蓋度季節(jié)變化特點。原因主要考慮植被生長的季節(jié)變化。第(3)題,根據主要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分析原因。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二)(1)-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二1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二1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2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一)(2)-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一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一2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二)(2)-魯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二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創(chuàng)期末測試卷二2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1頁, 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